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亲子关系心理健康

adminadmin 正规个人亲子鉴定价格 2024-03-27 379 0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亲子关系心理健康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家庭心理辅导;系统论;辅导策略

一、家庭心理辅导的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家庭都是一个彼此交互影响的紧密系统。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把学生个人心理问题放在其家庭系统中考虑,辅导的侧重点由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变为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辅导的过程就是将“问题”变成“关系”,再从“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家长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影响更大的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家庭的烙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塑造和改变着孩子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对那些因家庭关系失调而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不是家庭信息的被动提供者,更不是孤立的旁观者,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有时甚至是需要接受辅导的当事人。

二、家庭心理辅导的步骤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笔者在家庭心理辅导时一般采取明确问题、深入分析和跟踪辅导三个步骤。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步骤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辅导阶段作出的划分,未必是每个辅导个案都必经的过程,有的个案只需调整家庭的角色就能够完成全部的辅导过程,而有的则必须进行跟踪辅导,直到当事人的症状真正好转。

步:明确家庭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调整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介入学生的家庭之初,都要让每位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家庭角色定位,尤其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成长期望。在寻找家庭结构中的偏差时,笔者有时采用“家庭形象雕塑”的技巧来测定各成员的心理知觉,即让每个人排列出各自心目中家人关系的位置及距离远近,从而发现家庭关系的症结所在。此外,“画家庭图谱”的方法对快速又准确地找到家庭关系的症结也很有帮助。利用系统论的专注知识,可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负有责任。家庭中的权威成员更要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

这位母亲表面上是为了女儿好,其实她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形中加重了女儿的症状。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笔者首先让母亲尽量控制情绪,表现得坚定一些,使她由辅导对象变为我的辅导助手。在女儿哭泣时,母亲也坐得很直,不再表现得对女儿特别关注了。我鼓励母女俩进行沟通,暗示女儿已经长大,提升她面对问题的能量。这对母女由于朝夕相处而纠缠得太紧,父亲很难进入她们的系统。更后,我让母亲意识到只有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她们各自的家庭角色定位。

在家庭心理辅导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需要辅导的对象。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问题的结构图,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针对整个家庭的错乱角色作出适当调整。

第二步:深入分析家庭问题的心理原因,制订并执行改善家庭关系的辅导策略。

改善出现问题的家庭关系既是家庭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也是更难的一个环节。在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辅导教师应对其家庭成员间自我界限的清晰度、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利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辅导重点放在家庭组织关系中的角色转变上。辅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家庭问题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有效纠正家庭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案例3:一名高三男生由母亲带到心理辅导。母亲反映,儿子一到考试就焦虑,会出现手麻现象,严重时整个手臂都动不了,而且他只要一想到手麻,手就会自然麻起来。他平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考试前和考试中才有,而且越临近考试越明显。笔者在辅导中曾让该生尝试让自己手麻,他经过意志努力,告诉我“手真的麻起来了”。

笔者在了解和分析了该生的家庭信息后发现,原来在高二分班时,该生喜欢文科,而父亲却替他选报了理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又出现分歧,孩子想报水产,而父亲却让他报考外贸学院。为此,该生与父亲如同仇人,在家中水火不容,连吃饭都不愿坐在一起。

经过分析,笔者决定暂时不对他“手麻”的症状过分关注,而是只作简单解释,先设法改善他们僵持的家庭关系。在与该生单独交谈时,笔者针对他能够“用意念使手麻起来”这件事,启发他考试与“手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使他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不想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讨厌父亲,于是不想为父亲替他作的选择付出努力。在与他母亲交谈时,我反问她:“为何总是由您来反映孩子的情况,而听不到他自己的声音?”暗示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笔者建议他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相互尊重对方的看法。后来,父母终于转变观念,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的考前“发麻”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如果没有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家庭分析,仅仅从矫治他的“手麻”症状入手,可能就会陷入心理辅导的困境之中。深入分析,策略得当,避实击虚,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通过前面两步的辅导工作,家庭问题的根源基本找到,辅导措施的落实也基本完成,有的家庭能够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实现家庭系统的重构,辅导过程便结束了。但是,大多数的家庭则没那么幸运,家庭关系的改善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跟踪辅导和干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

案例4:陈某,女,高三学生。有一次在家洗澡时,她母亲从下看到她映在卫生间玻璃窗上的身影,于是上告诉了女儿。母亲的话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内向的陈某触动很大。正巧当天傍晚她看到住在对面房里的两个青年一边谈论着什么,一边朝自己这边笑。从那以后,她洗澡时总怀疑那两个青年在偷看自己,在上学上跟踪她,甚至在家复习功课时也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相貌。当她告诉母亲时,母亲起先认为女儿在开玩笑,后来也将信将疑,当女儿回家时都要往下巡视一番。父亲更加着急,用三合板封死了卫生间的玻璃窗,将家里所有的窗帘都放下来,女儿上学时他悄悄跟踪也没有发现异常。他们虽安慰女儿:“哪有什么说话声音?”“窗户都封起来了,谁也看不到了。”但没有效果。

笔者认为,前面的心理辅导只注重了陈某的个人问题,家长的参与也只是为了协助辅导陈某,而家庭心理辅导的重点还是要设法改善陈某旧的家庭关系,重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因此还需要进行跟踪辅导,巩固辅导效果。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笔者建议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多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每天上学由父亲接送,大大增加女儿的安全感,父女关系得到改善。每天晚饭后,要留出一段家庭谈天的时间,双休日组织一次家庭郊游活动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逐步建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某的症状得到了彻底改善,她也成功考入。

三、家庭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系统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改善家庭关系的过程。一切家庭问题的产生均来源于家庭关系不和谐,一切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归结于和谐关系的重建。在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辅导教师对家庭关系的关注要重于对学生问题的关注。辅导教师不能仅仅纠缠于单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学生的问题与家庭系统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此负责,并要与家庭成员就辅导目标等达成一致性意见,共同作出改变的努力。

2、使家庭积极面对现实,而不是纠缠于“过去”。家庭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解决“现在”的家庭关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过去”。适度挖掘过去的经历是可以的,如果太强调“过去”的意义,只会激起大家对“过去”伤痕的回忆,使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新的家庭矛盾,使问题更复杂化。

3、在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的同时,不可忽视孩子自主性的提高。家庭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但是,辅导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太偏重家庭环境的改善,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四、家庭心理辅导的困惑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相结合,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因为这是从学生的问题根源入手解决其根本问题,共同的目标也很容易使家长与学校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也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1、家长观念保守,扭转困难

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肯配合学校的辅导工作。当辅导教师指出其家庭关系中的问题时,很多家长可能碍于面子,心里不愿承认,也不愿为此努力。由于家长的观念难以扭转,学校心理辅导便得不到家庭强有力的支持。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与社会可通过专家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进行宣教,帮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

2、家庭辅导策略难实施,更难持久

3、在复杂的家庭关系面前,辅导教师面临着保持中立的考验

当心理辅导教师真正介入家庭时,随着了解的深入,复杂的家庭关系呈现在面前,辅导教师往往会面临中立原则的考验:要么难以保持中立的立场,对家庭中的弱者同情和关注过多;要么始终保持中立,同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表面上做了很多,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想引用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不是去治疗家庭,而是帮助家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介入家庭和实施辅导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会支持或干预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这并没有违背中立原则,因为从介入的全过程看,我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申荷永。心理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2)

一、家长更需要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高中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心理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归结起来主要是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情感、家庭等几大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心理面的问题,其形成与发展同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现在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冲击,不少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心理失衡,导致学习一落千丈,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再如,家长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转移给子女,为子女设计过高的学习目标,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无法喘息,长期积累容易出现早期抑郁症状。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识到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这一强大的教育资源,弥补学校心理辅导势单力薄的不足,建立有效的家庭心理教育机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指导家长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通过召开各年级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这些措施为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家长提供了家庭心理教育的思和方法。

学校在每年高考前夕聘请心理学博士、福建省教育学院的程灵老师为高三学生及其部分家长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在考前要注意营养、睡眠,调整好考试状态;在考中父母要积极配合考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比如考完一门科目不要询问考试的情况、注意做好后勤工作等;在考后家长要及时做好对考生的保障工作,如对于考后感觉不太好的考生要多加注意,防止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等等。在大约两小时的报告中,学生及家长都聚精会神地聆听。会后从班反馈来的信息显示,学生及家长都感到受益匪浅。

心理辅导通过校园心理小报心桥和心理健康专栏心育专门出版家长专刊,作为家长获得教子经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阵地。小报设计了“校园心闻”“理论园地”“学生天地”和“家校互动”。“校园心闻”主要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动向;“理论园地”主要介绍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高中学习生活的特点等;“学生天地”主要刊登学生的一些心语,报道学生课内课外的风采等;“家校互动”为家长和学校沟通提供一个平台,主要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学校给家长的建议以及亲子的沟通与交流等。心桥和心育作为家长和学校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从发刊以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二、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辅导接待前来心理求助的学生,倾听他们的描述,分析判断他们的负面情绪来源,其中由于家长不理解引发的心理伤痛占据很大的比例。根据辅导工作的具体进展,我们会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家长走进心理辅导,目的在于加强亲子沟通,让家长在较为民主平和的气氛中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有时让家长旁听心理辅导的过程,辅导结束后请家长发表感想。根据来访家长的要求和家长的特点,有时也请家长一起参与辅导。通过角色互换、改变认知评价、亲情沟通等方法,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思维定势,增进双方的了解,以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关系。

2009年9月,我校举行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和身边的心理现象写成剧本,倡导自编、自导、自演,更后达到心理自助的效果。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共创作了四十余篇心理剧本,写出了学生更关心、更焦虑、更痛苦的事,也写出了他们如何借助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力量走出心理困境,感人至深的剧情反映的都是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生活情况。很多情节家长是想象不到的,所以,决赛那天,我们邀请了部分家长来观看演出。剧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家长和学生观众一起为台上的困扰而揪心,看到台上的母女和解、父子释怀,台下的家长也都喜极而泣。高二一班演出的木棉花下描写一位单亲家庭母亲辛苦劳作只盼女儿成才,不料发现女儿“早恋”,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导致女儿出走。迷茫中在所谓的“男友”开导下,劝回出走的女儿,还澄清了他们的关系,其实他们只是学习互助组合。真相大白,母亲后悔不已……剧情很简洁,家长反映说,这个剧就像写自己家的孩子,原来生交往,并不一定都是早恋啊!

三、家长也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生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虽然提出要培养人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现实的衡量标准却是能否考上,高考成绩的高低。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被高考的强大压力所掩盖,同时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灌输一个观念――进入,万事轻松。学生进入后发现有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以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此时,我们发现,生群体中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意外事件远高于中学生。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高校辅导员如何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初步的心理干预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原因探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持续性的、伴随人一生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是个体社会化的载体。父母与子女构成的家庭是社会更基本的单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是“面对面”的交往群体,家庭给予个体的非正式教育比正式教育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在个体社会化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亲子互动方式、内容不同,导致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作为基础性教育,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会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家庭教养方式正确与否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且基础性原因。

二、应对措施探究

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偏差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很难弥补或剔除,当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学生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本着“关爱为主,挽救学生”的原则处理此类问题。具体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1、收集信息,与社会支持力量建立联系

辅导员是生在校接触更多的教育者,对于心理危机学生,辅导员应快速、详尽的收集该学生的信息。入学前特殊的学习、生活与家庭教育状况,是造成该类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所以全面了解其入学前的状况至关重要。主要途径有:查看学生学籍档案;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双方配合,但向学生本人保密;从其他学生中侧面了解等等方式,以了解该生过往的生活以及教育经历。如果有学生心理普查的相关资料,辅导员应详细查看该生心理普查中各项数据,与心理联系,以做到精确掌握学生心理基本情况。掌握该类学生基本信息,以保证之后的谈话有的放矢。

2、接触与交流

3、控制与稳定

课堂、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每个辅导员带的学生众多,且不可能随时随地关注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就要求辅导员安排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其舍友关注学生动向。此项工作应注意:⑴以合适、恰当的理由告知他们关注该生的理由,不应将全部实情告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⑵这种关注不能让心理危机学生知道,以免对其造成心理压力。

4、对需求提供支持帮助

通过前期关注与沟通,如果心理危机学生对辅导员明确表示信任,且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此时辅导员应通过加强即时的和延续性的安全保障,提供生理和情绪上的安慰与帮助。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及时、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与心理动向。

5、与其他援助服务建立联系

引文注释

①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1)。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4)

近年来,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和规范,游戏辅导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成为心理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上个月我参加某校的心理活动课教研活动,教师们推出了雨滴声与拍手相呼应以释放压抑情绪的“雨点变奏曲”游戏、感受团队协作精神的“齐眉轩”游戏以及“用身体写字”“松鼠和大树”“解开千千结”“一条龙”“大风车”等游戏。游戏在心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调适自己的紧张情绪,增进了团队意识。但与此同时,游戏辅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游戏辅导理论简介

游戏辅导是由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游戏辅导是借助游戏这一媒介,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当事人在玩耍中发生改变的教育活动。更早研究和整理如何利用游戏进行儿童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者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认为:当构成个体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按各自的运行法则运行时,会出现冲突,其体内积累过多的心理能量不能得到有效地疏解而被压抑至潜意识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面,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其辅导的步骤首先是通过游戏过程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借助游戏帮助儿童进行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进而分析潜意识。

游戏辅导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娃芝娜·爱丝林(Virginia Axline),其主张把当事人中心学说应用到孩子身上,创造了儿童中心的游戏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游戏辅导理论认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能否建立起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儿童感受到治疗者的温暖、接纳、兴趣、关怀、理解、真诚以及同感时,便能自我改变;若能够改变原有的价值条件,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性化关系,就会带来儿童的改变与成长。治疗方法是通过建立无条件尊重、同感、真诚三个条件的辅导关系以实现儿童的改变。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游戏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与孩子热情友好相处的原则,理解接纳孩子的原则,包容、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原则,感受反馈和自我领悟的原则,尊重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孩子有作出选择和着手改变自己的原则,循序渐进和限定性的原则。爱丝林提出的游戏辅导的原则在当前的学校辅导中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沙盘游戏技术开展心理辅导

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和玩具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摆放一些缩微模具和塑料沙盘中的沙子,根据个体自身的内部状态创造出一个相应的外部世界。来访者在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中,达到自我康复和自我成长。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在欧美应用广泛,是目前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技术,现在正逐渐被我国学校教育所采用,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使用沙盘游戏技术,且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发现,沙盘游戏不仅适用于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学习困难、创伤修复与治愈、注意力困难、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信心提高以及成长发展等方面,也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班级建设、同学关系、沟通与交流、自信心增强等方面。沙盘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随着沙子从手指间滑落,游戏者的心理便开始异动,沙子以它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不完善的困难,使之能够自主、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利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性格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2、利用心理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的活动很多,我们能从许多书籍中看到游戏活动的介绍:如徐光兴主编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唐思群、屠荣生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第九章“沟通的团体游戏”,以及网上搜索“团体心理游戏百例”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游戏活动。教师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这些游戏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课前用心理游戏导引教学内容,课中用心理游戏发展学生的认知,课尾用心理游戏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心理辅导教师带领下,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能有效调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游戏辅导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而且能借助游戏中潜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实践证明,游戏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对学生个性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

亲子游戏治疗是一种直接将父母纳入游戏过程的治疗方法,是父母在受过训练的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协助其情绪或行为有困扰的孩子进行改变的直接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步引领家庭教育向科学化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开展心理游戏辅导时,可以借助家长这个教育资源,把家长变成协助孩子改变过程中的一环。学校辅导教师要培训家长掌握游戏治疗的技巧,指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活动和相处的正确方法,并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通过亲子游戏进行调适。我区的笔架山小学就是请家长到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参加亲子教育和亲子游戏活动,将家与校、师与生、父母与孩子融为一体。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孩子们积累了感觉印象,减少了问题行为,增进了与父母间正向的亲密关系。同时,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三、游戏辅导在小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让儿童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思想,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同伴经验,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需注意:

1、游戏辅导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儿童游戏很多,有机能性游戏、体验性游戏、获得性游戏、创造性游戏,也有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游戏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适合于课堂教学需要的游戏,为学生和教学服务。

2、游戏辅导环境的设置要适宜。游戏辅导的面积要在30平方米左右,位置设在不打扰其他个案和同事的地方。内应该提供视觉上的隐秘性,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游戏辅导中更好有水槽、沙盘、玩具、绘画工具、桌椅等。

3、游戏辅导程序的设计要合理。每一次辅导中进行什么游戏,每个游戏进行到什么程度,辅导教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制订详细的游戏辅导方案,包括:目的、时间、人数、场地、玩具、游戏方法、活动程序、注意事项等。

4、游戏辅导过程的观察要细致。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要认真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玩具使用以及活动情况,同时要作好记录。

5、游戏辅导教师的指导要规范。游戏辅导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再整理。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基本态度和原则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儿童自由表现内心深处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不排斥、不说教、不单方面终止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5)

一、心理状况分析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以下认识,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知方面

上课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难以持久,观察问题不仔细;记忆力差,表现为记得慢而忘得快,尤其思考问题容易受情境影响,思考缺乏广度和深度,反应迟缓,不能变通。

2、人格方面

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较低、不敢与他人交往、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这些孩子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的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生活的不顺导致他们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课后言语较少,极少参与集体活动,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失落感很强。因家庭的变化,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还出现思想、行为固执,不愿听别人的劝说,对人不信任,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对批评拒绝过分敏感,对侮辱、伤害耿耿于怀,反映出强烈持久的偏执倾向。

他们自感不如人,害怕别人谈及此事,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许多同学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有自卑心理。

有些离异家庭孩子心理成熟比较早,看到别的同学在双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使他们心中有一种失落感,自卑、自怜、压抑、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在他们身上,滋事、斗殴事件时有发生。

3、情绪方面

主要表现为抑郁、敌对和恐惧。因为父母的离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时时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感觉,除了经济缺乏保障、住房问题和受人歧视、欺负外,众多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一种恐惧感。当这种强烈的恐惧感无法得到缓解和调节时,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担惊受怕等心理,这样久而久之,离异家庭子女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师生更加关心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各种现状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们特别是班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到了很多心理健康的知识、技巧,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对策研究

作为专职的教育重要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可以帮助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消除过强的自尊心,缓解心理负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纯真的友爱。作为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发挥教师良师益友的作用,弥补他们缺失的爱。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多同他们谈心,帮助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其不良的学习态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研究与探讨了适合我校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矫正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应建立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管理和保护

离异家庭的子女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更多感到的是孤独、不信任。当他们处于集体时,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得到消除。在集体生活中,能使他们更快地摆脱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许多离异家庭中的中小学生能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就是学校工作的结果。因此,学校应积极挑起管理、教育和保护离婚家庭子女的重担。在此提几点建议:

(1)学校应指定专人或专门机构来抓这项工作。学校上至校长、,下至班和教师,都要关注和研究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对他们的教育规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应更加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家庭子女,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的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而感到快慰,从而启迪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他们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教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心理防卫措施。

3、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补偿教育

要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破损带来的不良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心理补偿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心理补偿教育主要有:

(1)针对性心理教育。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自尊、自强、自爱、自立”教育;针对学生的敌对逆反心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消除敌对情绪;针对学生孤僻、抑郁的心理进行集体教育,使他们从自我封闭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伙伴关系;针对厌学现象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的人。

(3)补爱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倍爱护离异家庭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多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补好他们的功课,关心他们的同伴关系和品德的提高。只要教师倾注真挚的爱心,不但能够弥补学生缺少的父母的爱,而且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实现教育的期望。

(4)集体凝聚力教育。通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关怀教育、爱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帮助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和他们做真心朋友。开展我的“家”主题班会活动,在和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关怀,消除了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让班集体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5)亲子关系教育。调查表明,亲情是人心灵的港湾。对离异家庭学生,要培养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情感,利用心理换位效应,要求他们站在父母的位置上看待父母的行为。只有当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们离异父母的处境时,才可能消除责难、埋怨甚至怪罪父母的消极情绪。同时要紧紧抓住家长心中对孩子永不磨灭的“爱”,对家长进行“爱”的正确引导,经常与他们沟通,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认识到身为父母,无论婚姻关系是否存在,都应对子女负责,离婚决不能伤害子女。亲子关系教育不仅可以改善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而且可以提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6)加强人际沟通。与人相处的技巧是成功交往的渠道,高超的交往技巧可以唤起别人与你友好相处的热情,打通与人接近和沟通的渠道,密切双方的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离异家庭学生由于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懂得交往技巧。加强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锻炼,首先要教会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坦然走向人群;其次,待人应主动热情,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再次,在交往中,也要尊重对方,使对方感受到自我尊严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有利于增强人际吸引;更后,要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把握分寸,善于倾听他人的心声。

4、学校要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并举

首先,要针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者和离异家庭中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因团体心理辅导每次可以接待多人,所以比个别心理辅导更加节省时间、更加经济;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能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当事人行为的更大改变。团体辅导为当事人提供了比个别心理辅导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经历的相似性可以使小组内成员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接受辅导,接受他人的帮助,寻求更多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增强抗挫能力。在辅导过程中:“榜样作用于模仿学习更有利于当事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们能通过感情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辅导和帮助其他学生,这样经验和感受的分担具有治疗性的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品质,更终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5、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同对家长的教育和劝说结合起来,家校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6)

近几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日益规范与普及,其中也开始广泛地应用游戏辅导技术。所谓 “游戏辅导”即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借助于游戏的内容,充分掌握个体的情绪、内心需求等,推动个人进行内省与表达,而且借助游戏的操练作用,帮助学生练习成长或者获得成长的一类辅导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游戏辅导,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借助游戏活动将个人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调节个人的紧张情绪,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团队意识。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1、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亲子游戏治疗是指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融入孩子与家长的治疗方法,在专注的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家长协助自己具有行为或者情绪问题的孩子,使其逐渐发生转变的过程。在教育不断发展的状况下,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家校合作逐渐变成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亲子游戏中,学校的辅导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参与孩子活动,同时借助游戏过程帮助孩子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可以使孩子增加感觉印象,解决其问题行为,并增加其与家长的亲密关系。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孩子能体验生活,学会如何独立思考与有效地处理问题。

2、借助心理游戏实施心理教学。在团体中,心理游戏可以提供心理学面上的指导。其借助于团体当中人际的交互作用,使得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学习与观察,从而不断地认识、探讨与接纳自我,有效地协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心理游戏具有多种形式,在很多书籍中都有介绍游戏活动的内容。例如,在由徐光兴编著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这一本书中,就详细地介绍了游戏活动。同时也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把诸多游戏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在上课之前借助心理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心理游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结束时借助心理游戏丰富学生的情感。有效的游戏活动可以充分调节学生的情绪,实现其自我发展,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在科学的心理游戏辅导的作用下,学生能够在更加平等、和谐以及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同时可以借助游戏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地应用游戏辅导,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个性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3、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所谓沙盘游戏即为借助玩具以及白沙开展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基于治疗师的全程陪伴,来访者会处于一个受保护以及自由的空间内,借助于塑料沙盘内放置的沙子以及内设置的缩微模具,按照个体的本身状态创建出与之对应的外部世界。在保护与自由、发展与治愈、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来访者能够不断地成长与康复。欧美地区已经广泛地运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治疗。现在国内的很多小学也开始运用此项技术,同时学生都非常喜欢此技术。根据校园实践表明,沙盘游戏不但能够有效地应用在个人辅导当中的成长发展、创伤治愈和修复以及学习困难等方面,同时也能够运用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提升自信心、班级建设以及交流等方面。此项技术的基本理念为:在沙子自指缝间逐渐滑落的过程中,游戏者内心易于出现异动,沙子凭借其可塑性以及流动性,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克服语言表达障碍,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与性格习惯,提高其自信心。

三、开展游戏辅导的注意事项

2、围绕辅导目标,注重实效。辅导的实效是重视情趣以及动感的基础。游戏主要是服务于辅导目标,所以游戏的设计过程必须要紧紧地围绕辅导目标进行。在充满动感以及趣味的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不能受制于学生的参与“热情”,而是要充分围绕辅导目标去选编游戏,同时也不能在游戏辅导中受制于学生的“热闹”,而是要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

一、高校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和学生联系更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生进入校园的位老师,与学生联系更密切,学生愿意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倾诉,学生更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辅导员会陪伴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与生接近,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辅导员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快捷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

3、年龄方面的独特优势

高校辅导员大多数都是刚参加工作、学历次为硕士的年轻教师,他们求学期间大部分是学生干部,积累了不少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当角色转变为教师时,更能理解学生在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生的困扰,跟学生比较容易沟通,擅长利用网络和学生交流,工作更具亲和力,可使工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1、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3]

从新生入学开始,开展心理调查,建立个人心理及健康档案,及时存档,时刻关注生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并对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帮助。新生入学后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调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适应问题,他们可能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感。考上后,失去求学动力、目标未定,另外少了父母和老师的督促,有些新生可能会放纵自己。不适应的学习方法、方式,很多新生进入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常使一些大一新生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给后续年级留下“后遗症”。辅导员应帮助他们缩短转变过程、消除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生活。另外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来更新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2、关注贫困生

贫困生约占班级人数的30%,特困生约占学生人数的10%,因此关注贫困生应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在校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其它的一些开支,一年每个生花费约一万,完成学业近四万,在一些发达的城,学费及消费标准更高,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目前来自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不止一个学生在校就读,高额的学费让这些家庭不堪负重,党和政策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高校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目前,贫困生一般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贫困生学费得到解决后,还有生活问题,由于贫困,不少贫困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和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外人很难想像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为拿奖学金,为此,他们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出现了障碍。贫困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

辅导员和学生关系更密切,针对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教育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使同学明白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可以用双手改变家庭现状回报父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受资助的同学,教育他们要有感恩之心,有能力时回报社会。

3、关心残疾学生

残疾学生由于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一方面,由于身体残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困难,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遭受挫折,外界刺激敏感,若受到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很容易产生无助、无用、自卑等心理,他们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又缺乏主动接近别人的勇气,甚至回避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轻生。尤其是当残疾者在坐、立、行走、穿衣、等方面困难较大,更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身体残疾的学生一般性格都比较孤僻、内向、封闭、自卑等,容易心理失衡,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辅导员应关注他们的进步,发动班级学生多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相互尊重的意识,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建立一种融洽的同学关系。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提高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其陷入自我封闭的圈子。以榜样的奋斗历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与困难抗争,更终取得成功。

4、关注家庭发生突发事件的学生

生在校四年期间,有个别学生家庭会发生突发事件,如父母一方自然死亡、意外事故或学生之间比较亲密的人去世,都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会造成不良影响。辅导员应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尽快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另外,由于社会发展,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冲击,离婚率逐年增高,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面临着教养失衡问题,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孩子心理出现异常,这些孩子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里,他们的身心健康受不同程度的家庭环境影响。辅导员应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单亲家庭的事实,平衡他们的心理,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辅导员和家庭携起手来,共同给这些学生关爱,尽量减少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创伤,消除心理异常。对他们做的对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对的地方给予指正,克服敏感心理。只要科学的引导,单亲家庭的孩子同样可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5、关注沉迷网络学生

随着时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天下事,工作之余可以上网娱乐、网上购物等,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诱惑力,网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广大的学生,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成绩急剧下降,多门课亮“红灯”,甚至退学,很多学生玩后感到极度空虚,充满负罪感,长时间如此会形成抑郁症,严重的甚至造成悲剧。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多种,青年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在现实社会中,只有部分人被肯定,网络是一个多元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能够提供他们所想要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在逃避现实,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辅导员应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应对网络,对于沉迷网络的学生,及时说服、教育,关注其到课率,跟进追踪直至正常。

6、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生心理问题跟社会、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等有关。一般都和家庭有很大关系,如单亲家庭等。辅导员应取得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家长比较了解学生,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他们比较清楚,这样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做学生工作就容易的多。另外有些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外面上学,和家长沟通较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的症状后,可以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7、充分依靠班委,及时处理学生问题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级学生干部,建立一支能力强的班委。班级干部,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他们分布在班级里各个宿舍,生活在同学们之中,对同学们的情况更了解。辅导员可以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为贫困生认定作为参考依据。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及突发事件,班委能及时向辅导员报告,得到快速解决,使问题更小化。应对好突发事件,辅导员除了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开阔的胸襟等人格品质以外,在个人能力要求上还需要具备统揽全局力、快速反应力、良好的心理稳定力、敏锐判断力、科学决策力、果敢执行力和善后处理力[4]。

8、多种渠道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辅导员不仅要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部分学生思想问题发生的规律性阶段,如:大一时会出现不适应生活和跟同学相处不融洽的问题;大二容易出现学习与工作、情感与恋爱问题;到大三大四时就会出现就业问题。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储备是高校辅导员做好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5],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2]王慧琳。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9 年 06 月169 期:51-54、

[3]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9期:76-79、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一

一、指导思想

针对当代初中生身心特点,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宗旨,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将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力争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宣传工作,让广大师生、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2、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我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具体做法

1、建设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队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学校要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

通过班会议,定期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班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通过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主题队会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中,全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完善德育导师制的工作,每位老师担任1到3位同学的德育导师,每周至少与每一位同学开展一次谈心活动。老师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学生把内心的困惑向导师诉说,使心理辅导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德育导师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心理讲座与辅导。由心理教师不定期为各年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讲座。同时,各班要班内进行心理健康主题的班会,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4)利用学校宣传阵地。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中的橱窗、教中的黑板报以及校园广播台在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端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5)发挥学生会的力量。学生会由学校经过选拔和培训过的优秀学生组成,他们有着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会的力量,帮助同学,助人自助,同时也帮助自己。

(6)加强学科渗透。每一位老师都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适当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3、加强家校互动。让家长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各年级的家长学校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知道,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让家长改变观念,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对子女行为的关注。

四、每月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1、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为初一新生安排一次讲座,内容为新生入学心理调适和习惯的养成。

3、在班会上进行宣传,请班对班级中问题学生进行观察摸底,并将名单上报德育办公。

十月:

1、根据班上报的问题学生名单,为每一个同学安排德育导师。

2、利用校园橱窗宣传。

3、在校园广播台中开设每周一次的心理专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配合学校的文化节,开展有关的心理读书活动。

十一月:

1、针对期中考试,安排关于如何克服考前焦虑的讲座。

2、开展一期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活动。

3、期中考试之后的家长学校上,对家长进行宣传,让家长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十二月:

2、开展一期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具体主题各班级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3、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来校作讲座。

一月:

2、针对初三同学安排舒缓压力的心理讲座。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二

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经仔细了解、领会意见精神的同时,也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20__年新学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任务和重点。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与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在自我意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等方面获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人水平。这是基本任务和工作重点。

第二,方法和手段。

1、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中,道德教育要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提高他们的人格水平。

1、初一年级目标: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责任感和主动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感。

内容(独立教育):

(1)驾驭控制自己的中学生活(学习方法)

(2)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友爱)

(3)一个快乐的人(乐观态度)

(4)我是谁(自我意识)

(5)兴趣温度计(培养兴趣)

(6)如何诊断自己的行为习惯(自我检测)

(7)自我改变妙法(行为矫正)

(8)筑起防范城墙(防范意识)

(9)当不幸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

2、初二年级目标:

掌握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自我适应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做到能够慷慨大方得体地与异性同学接触。

内容(自我控制):

(1)镜子中的自我(悦纳自己)

(2)青春的喜与忧(认识青春期心理)

(3)交往心态(人际关系)

(4)学会说“不”,学会自我保护(防范能力)

(5)不下苦工何以乐(意志培养)

(6)开发大脑潜能(思维锻炼)

(7)生涯大舞台(职业意识)

3、初三年级学习目标:

培养初三学生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自我控制的心态,调整情绪的方法,提高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决定。

内容(挫折的承受能力):

(1)生活发展的六个阶段(心理发展)

(2)品味生活(人生取向)

(3)坚持努力奋斗(意志力培养)

(4)成功者的个性(成功启示)

(5)掌握研究方向(职业指导)

(6)保持更佳状态(调整情绪)

(7)告别母校,迎接挑战(情感培养)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三

新的学年又开始了,我也继续担任班工作。初,对学生来说,取得好成绩就是更重要的事情。现在的班风比较不稳定,学习基础在全级也不是很好,所以这个学期我们班就要先稳定班风,然后在稳定班风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学风建设,争取成绩能有一个突破,达到理想的成绩。为了能把本班建设成具有\"团结、活泼、严谨、求学\"的班风,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做一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基本工作要点

1)、确立班级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台,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在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

1、通过各种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谈们时刻记着: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2经常与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情与班情,做好协调工作,齐锄共浇促苗长。

3、尽量做到面对全体学生,要顾全大局,做到抓两头促中间,但也不可忘记九年级的是学校的品牌更要关注尖子生,做到以点代面,用面促点;

4、要抓好班级的纪律,因为纪律是成绩的保证。要抓好纪律关键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后进生的教育。德育面向全体用其促后进生特别是双差生的习惯,时时讲时时落实,事事讲事事落实;

5、成绩、表现好的学生要经常鼓励,既要肯定成绩,也要不断督促与鞭策,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6、力争做好每位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加强德修与自律,从而不断有所上进。

7、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8、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发挥干部的作用,师生共同管理班级。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周围的积极分子,组成班集体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班干部作为班级核心力量,分别负责其它级别的各项工作。

3、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向学生进行教育。

三。认真抓好活动课程建设(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今年是升学的关键,所以我准备利用活动课开展各类的学科趣味竞赛或游戏,这样不但对学习有好处,而且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我还要多召开关于理想,前途教育的主题班会,使他们能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中考。四、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的学期里,我将继续坚决执行学校制定的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经常性地深入学生间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加强学生在诸如教、校园、回家途中甚至在家中等地点的安全防范意识,消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切不安全因素。

四、班级主要活动内容:

1、周召开班委会议,明确具体分工,使班委工作正式运作。

2、及时进行班风校纪教育,以常规管理为载体,规范学生的各项管理要求,重申学校各方面的要求,防患于未然。

3、开展诚信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和安全教育,从学生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进一步优化人文素质环境,增强集体凝聚力。

4、开展学雷锋活动。

5、进行爱国教育,出期黑板报,召开爱国主题班会。

6、组织古诗背诵,开展古诗比赛活动。

7、开展做文明学生活动,定期评选文明学生。

8、加强阅读指导,开展阅读比赛。

9、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定期出版语文小报。

10、抓好学生的写字,组织班级写字比赛。

1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摆正学生的交往观念,确保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

12、充分利用考试的杠杆作用,每次考试结束要求每一位学生写出考试的得与失,查找经验与不足,并列出整改计划和下次考试的目标。

只要心中有一片希望的田野,勤奋耕耘终将迎来一片翠绿,我相信,我努力,我拼搏。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四

本学期我承担七年级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工作,为努力完成好本职工作,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计划,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做好心理辅导的日常工作

1、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安排好本学期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每节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保持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感受,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测试、问卷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和谐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3、利用板报、广播等平台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

4、进行相关心理测量,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加强与班的联系,把个别学生的心理信息及时反馈给班,与班一起辅导学生,让班在班会课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四)努力做好各种迎检工作,完成好医保等各种辅助性工作,促进我校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五

一、加强兼职心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1、进一步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在学校里,“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也应该做到“人人是心育工作者”,因为心育是德育及其他各育的基础。要尽快形成由兼职心理教师、德育干部为骨干、班、为主体、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2、更好地提高每位班心理素养,请心理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与培训,学校也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我们的班不但具有较好教学经验,更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好的心理素养是管理好班级的基础。班要充分发挥角色优势,既要当好班级管理的“行政长官”,又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导师。

二、继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初一,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

初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技巧;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初三,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1、主要是面对特殊年级及未开心理课班级的学生。

2、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确定讲座的专题,如青春期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情绪心理辅导、人际交往心理辅导等,原则上每学期举行一至两次讲座。可请心理专家来学校为师生举行讲座。

五、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1、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自信心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记忆、情感、意志品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即教师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更好的发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3、教师利用教材和课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六、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

1、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要通过黑板报、宣传展板、橱窗、广播、校园网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如心理保健常识、调节情绪的方法、教师论坛、学生论坛等等。

2、通过教师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人文因素,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康人格。

3、通过创建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提高心理素质。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六

一、指导思想

以区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针对在校中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坚强意志品质,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缺乏承受挫折能力的特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主要任务

1、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自我调控能力。

2、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心理辅导,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工作安排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校长挂帅,德育具体负责实施,建立以班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及政治课教师为主体,以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研,研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每学期期末开展一次专题研究。

5、开展学生心理调查,每学期二次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及动态。

6、每学期对全体学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7、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每学期五课时,做到有计划,有教案。

四、特别提示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新开设一门课,重在融入学科教学及学校教育活动和班工作中。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三个避免:避免学科化倾向,避免医疗化倾向、避免少数化倾向。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七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应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

(二)、探索多渠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团体辅导。

利用每班的健康课,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设立心语信箱。

3、个案教育。

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以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两种方式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的方式进行。

4、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更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5、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心理健康老师应重视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八

一、活动简介

5·25是全国生心理健康日,至今为止,其成立已经有将近九年时间了。“5·25”与“我爱我”谐音,证明了心理健康节珍爱自我的主题。5月份是青年人的月份,在当代生心理问题突显的今日,选择这样一个日子,是有其特殊意义的。今年“5.25全国生心理健康日”也即将到来,我们学院也将借此机会在我院开展“5.25心理健康日”活动。

二、活动宗旨

经过开展这次活动,营造进取向上、百花齐放、格调高雅、健康礼貌的文化氛围,在丰富师生业余文化活动,加强精神礼貌建设的同时,培养生的健康心理,也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引导同学们以良好、阳光、理智、健康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提高同学之间,团体之间的团结凝聚力。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吉马学院团委会

承办单位:院团委学生会学习部

四、活动资料

模块一:

1、游戏规则的熟悉,每对选派一位队长过来对游戏进行体验学习,然后回去教给他们队的成员,并给予必须的时间进行训练。(前期)

2、到操场上进行比赛,展示各个队的训练成果。(中期)

3、在比赛时,我们部门会用相机队他们的表现进行拍摄,活动结束后,会把那些照片资料发给他们,作为纪念。也作为宣传展示。(后期)

模块二:同时在校道走廊还会摆设现场心理小测试。

五、活动安排

活动一、5·25当天在男生宿舍底下进行现场签名活动,

活动二、团体游戏竞赛

1、时间:20__年5月26日星期三

2、地点:院篮球场

3、流程:

各班级12个人为一队,各6名,若女生不够6个可请外员。为了确保比赛的秩序,减少工作量,各个队将分为不一样的时间段进行,每个时间段比赛的队数由更终报名队数的多少而定。

游戏一:趣味传球投篮

12名队员站成一纵列,把脚打开,身体前倾,由名同学将手中的篮球从胯下往后推递,更终一名同学做好接球的准备,经过大家的协助,使篮球顺利传到更终一名同学的手中。更终一名同学接到球后,迅速带着球跑到更前面的位置,其他同学向后退一个位置。然后重复之前的动作,直到所有的同学都完成一次传球,名同学就迅速将球投入篮框中,直到投中,游戏结束。所用时间更短的小组为优胜。

游戏二:摆造型

我们将事先把这个任务布置给每个队,让他们回去商量,每一个队各摆出一个造型,能够有主题,必须是进取向上的,能体现团体精神以及团体力量的。能够适当借助道具。比赛当天每个队把他们想的造型展示出来给大家看,将他们的造型拍摄下来。更终进行评选。

第二天将公布比赛成绩。

游戏三:人椅

12名队员面朝里,围成一个圈,然后团体向右转,调整成员之间的位置,使每位队员的左脚脚尖顶住前面一位队员的左脚脚跟,注意必须要顶好。慢慢调整好姿势后,队长喊“一二三”,所有队员身体往下坐,刚好能够坐在后一位队员的膝盖上。开始进行计时,坚持的时间更长的队伍获得胜利。

4、奖项与奖励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队,颁发相应的获奖证书。

活动三、心理小测试

我们将在学校进行摆摊,同学自愿来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的小测试,经过问题测试,能够更多的了解自我,正式自我,从而到达本次活动的宗旨与目的。这个活动也能够给更多的同学机会来参与“5.25心理健康日”这个活动。

六、活动预算与道具

道具:宣传的横幅、篮球若干个,桌子若干,椅子若干,秒表(也可用手机代替)

资金预算:2件水、横幅、等

预计:100元

七、注意事项

1、在活动中要注意安全。防止出现被球砸伤等意外。

2、参赛者不能穿高跟鞋,以免把脚踩伤。

3、要做好思想工作,如有队员引起冲突或吵闹,要及时上前去做调解。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4、维持好现场的秩序有序的进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九

一贯以来,我校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关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获得较好的收获,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肯定。在此基础上,为了能够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全面的发展,特提出下列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其个性的目的,促进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

1、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帮助其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教育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老师要在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提高自身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上有显著提高。具体表现为:

1、揭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规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保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

2、指导中学生运用心理学原则和方法克服心理障碍,使行为更趋于完美健康。

3、向中学生、教师、家长宣传推广各种维护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4、指导中学生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心理卫生知识,克服交往障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育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亲子关系维护、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具体内容有: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卫生教育:主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困难的诊断,应试技能的培养和考试焦虑的解除,以及指导学生科学用脑等。

2、中学生的情绪、意志心理卫生教育:主要有中学生的情绪,意志特点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诊断,不良意志品质的改善等。

3、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卫生教育:主要有不良个性的矫正,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及独生子女的教育等。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正确对待各种挫折。4、特殊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卫生教育:主要有超常与弱智学生的诊断与指导、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正、残疾中学生的心理卫生等。

5、中学生的性心理卫生教育:主要有中学生性意识的认知、性道德的培养以及性教育等。

6、学校管理与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主要有教师与心理卫生,教学与心理卫生,奖励惩罚与心理卫生,校风建设与心理卫生等。

7、家庭、社会与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主要有研究家长、家庭结构、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适应家庭与社会的心理气氛等。

五、教育途径与方法:

1、在学校各育、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学校各育、各科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使各育、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真正提高各育、各科教学质量和效益。

2、优化学校、班级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学校要加强校园班集体文化心理环境建设。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与交往,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学校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学校、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

3、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开设心理辅导课,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的活动与交往中,保持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十

本学期我承担聋部五年级至中二年级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工作,为努力完成好本职工作,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计划,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做好心理辅导的日常工作

1、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安排好本学期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每节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保持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感受,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测试、问卷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和谐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3、以课堂为主阵地,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

4、搜集相关心理测量,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心理测量,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学生心理调查,每学期两次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及动态。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尽快转变角色,多渠道、多形式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注意加强与班的联系,要把课堂内外观察到的学生心理信息及时反馈给班,与班一起辅导学生,让班在班会课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五)认真配合教导处做好各种迎检工作,完成好各种辅助性工作,促进我校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十一

5月25日是我国的“全国生心理健康日”。“5.25”取谐音“我爱我”,意为要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价值,乐观自信。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我院学生的心理素质。心旅协会拟在全校举办主题是“我爱我心——心比天空”的第二届“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

一、活动宗旨:在广生中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

二、活动主题:我爱我心——心比天空

三、活动口:悦纳自我,包容他人

四、活动时间:5月25日——5月30日

五、活动资料:

(一)、美文征集大赛

1、活动目的:

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增强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扩展生的心理素质,正确认识自我,热爱生活,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和-谐学校。

2、活动时间:

4月-日

3、活动形式:

相关作品于5月14日由秘书部成员收集。

5月28日颁发奖品

4、活动具体资料:

征集关于心理的美文,评选出优秀作品。

5、活动流程:

4月进行活动宣传、作品收集、评选

5月28颁奖

6、活动预算:

宣传用品:40元

奖品:60元(设三个奖项)

合计100元

(二)、心理健康知识展

1、活动目的:

为加强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增强同学们的自我防护意识,进一步扩展生心理健康素质,丰富学校文化。[由整理]

2、活动时间及地点:

5月23-5月31,二教中心大厅

3、组织部门:

心旅协会

4、活动形式:

本次知识展把阶段获奖的征文及有关的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展览出来,有助于同学们浏览、学习。

5、活动流程:(略)

布置会场:5月23日至24日布置展览常

收拾场地:5月31日收拾会场,回收知识展报、归还器材。

6、经费预算:

知识展板10_30=300元

展厅布置200元

共元500元

(三)、心理健康知识竞赛

1、活动目的:

让广大生掌握更多心里健康知识,懂得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

2、活动主题:

我爱我心

3、活动口:

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让你我欢乐成长

4、活动时间:

5月28日

5、活动地点:

一教四报告厅

6、活动形式:

由学院每个系出四名代表参赛。比赛分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以记分形式进行,更终分数多者胜出。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组。

7、资金预算

1、活动布置:300元

3、活动奖品:500元

共合计:1000元

六、经费预算总合计:1600元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十二

一、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四年级是小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是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在对自我评价上,他们开始不再完全依赖他人的评价,开始独立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并且开始偏重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有时甚至“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心理。相反,有的学生由于成绩不好或某方面的不足得不到班级同学的重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四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情绪。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差,难以释放心理压力,遇到小事情就容易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极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而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写在脸上。

3、意志力下降。从四年级开始,学生逐渐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的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其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所以,学生在意志特征上表现出一种自制力和坚持性下降的趋势。

二、辅导目标

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从情绪、学习、生活消费、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辅导。

1、自我意识方面:通过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欣赏并且悦纳自我,树立自信心。

2、情绪方面:通过活动课,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初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

3、学习方面:通过学习心理和行为习惯训练,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多角度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仔细做作业、自我检查、制定计划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5、生活方面:学会合理消费,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辅导重难点

1、通过面向全体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

2、加强针对性训练,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情境模拟、角色体验、现场操作、智力游戏、兴趣展示、故事接力等活动。

四、辅导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胜利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迈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训练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5、家庭、学校、社会媒体要注意宣传安全防范,让孩子保护自己。此外,对孩子的被动保护不能过分,要让孩子增加活动机会,学会运动中的保护技巧。

6、四年级学生自己有选择和分析对比的经验,所以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观衣着形象设计。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家长和教师应该注意引导,让他们学会正确打扮自己。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

成长教育就是为了使同学们都能健康地成长而精心编写的。通过成长教育,既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安全教育中,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35人,由于他们是农村孩子,模仿力强,接受新事物快,而且他们的性格、世界观正处于可塑性阶段。因而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行为规范,心理健康,安全自救,生命历程的教育是至关重要。

三、教材分析

四、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帮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不测与灾害;

4、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珍贵,从而珍爱生命。

五、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应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习。

2、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是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3、主要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运用挂图、实物、多媒体等组织教学,运用观察、信息搜索、讨论、调查、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实教学过程。

4、让学生与社区、家庭建立联系,采用“问问别人”的方式,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7

一、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我校五年级有三个班级,生比例有点差异,男生比女生多。五年级学生逐渐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在心理上具有以下特点:

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在亲子交往方面,由于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对父母的要求不再一味顺从,对父母过多的“看管”常常表示抗拒。老师的威望在五年级阶段开始逐渐下降,学生对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有时还会产生抵触情绪,跟教师疏远。

第二信系统开始占优势,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辅导目标

1、情绪辅导: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能运用转移注意力、自我放松、换位思考等方法来调节情绪。

2、学习辅导:围绕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体验“一分辛劳一分收获”的愉悦感、成就感;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为毕业、顺利进入中学做好心理准备。

3、人际交往:通过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学会与父母、老师沟通,学会尊重父母、老师、同学,形成正确的集体意识和友谊观,克服不良的小团体意识。

4、进一步深化活动内涵,增加实验演示、游戏比赛、专题讨论等新的活动方式,注意发挥学生的理性思考和自我组织潜能。

三、辅导重难点

1、培养学生具有能干、负责的意识,学会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2、让学生知道人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相信自己,信任自己有潜能、能成功。

3、学会生的角色意识,初步学会以正常的心态与异性交往。

4、学会自我保护意识、相貌审美意识、幽默生活意识和学习冲刺意识。

四、辅导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胜利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迈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训练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十四

现将计划制定如下:

一、加强兼职心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1、进一步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在学校里,“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也应该做到“人人是心育工作者”,因为心育是德育及其他各育的基础。要尽快形成由兼职心理教师、德育干部为骨干、班、为主体、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2、更好地提高每位班心理素养,请心理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与培训,学校也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我们的班不但具有较好教学经验,更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好的心理素养是管理好班级的基础。班要充分发挥角色优势,既要当好班级管理的“行政长官”,又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导师。

二、继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初一,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

初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技巧;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初三,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1、主要是面对特殊年级及未开心理课班级的学生。

2、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确定讲座的专题,如青春期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情绪心理辅导、人际交往心理辅导等,原则上每学期举行一至两次讲座。可请心理专家来学校为师生举行讲座。

五、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1、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自信心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记忆、情感、意志品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即教师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更好的发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3、教师利用教材和课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六、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

1、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要通过黑板报、宣传展板、橱窗、广播、校园网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如心理保健常识、调节情绪的方法、教师论坛、学生论坛等等。

2、通过教师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人文因素,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康人格。

3、通过创建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提高心理素质。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篇十五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学校要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在师生中形成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甚至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人格

一、基础现状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具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学校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成我校的一大品牌,一大亮点,明确地表明了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适宜成长的大环境。

2、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如何消除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甚至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本学年应该重视、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次的,因此,本学年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

2、让学生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具体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5、编辑心理健康小报做到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至少每班一份;发动学生采、编、出稿,办成学生展示认识成果和交流心得的平台;

6、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8、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块,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档次,让更多人来支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9、注意收集活动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本文:。xuefen。。cn/zuowen/935587】

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篇1

一、初中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的,是家里的“小少爷”“大小姐”,从而使他们形成了各种个性而脆弱的心理,当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时如果不及时解决难免会形成心理障碍,限制学生的身心发展。其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

(一)学习心理障碍

初中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会感到学习带来的压力,从而产生厌倦的心理。

(二)人际关系问题

初中生由于其性格等问题,在与人交往中,会出现自卑、不合群等问题,不能很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或又广交朋友,交友不慎等,不仅影响学习,更对自身发展产生影响。

(三)异性交往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会对异性产生兴趣,产生性渴望,但往往压抑在心中,不能表达出来,导致学生出现不健康的心理想法和行为。

(四)亲子关系问题

初中生正在步入叛逆期,会与父母经常发生争吵,出现意见不合,不听家长管教等问题,从而与父母关系不融洽,甚至出现家庭危机,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有效地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的策略

(一)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初中生由于其自尊心较强,思维较为敏感,为人处世时难免以自我为中心,感情用事,而且与班之间存在距离,不敢与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将问题压抑心中无法表达,从而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初中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的进行疏导。班可利用班会、谈话会等集体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大胆的说出来,并与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有效的改善自身的状况。如遇到腼腆的,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学生,班可让学生运用写信、写纸条等方式与教师交流,不仅保护了学生的隐私,还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学生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因素影响,班要让学生先发表下自己的想法,再对学生讲明其中的利害关系,会产生的严重后果等等,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疏导方法

班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兴趣法:初中学生由于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班可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对学生组织各种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压力,对学生心理问题疏导有良好效果。

2、精神宣泄法:不少?W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问题压抑在心里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泄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的、正确的宣泄出来,鼓励学生日常多写一写随笔和日记,将自己心中的想法、情感全部写出来,在书写过程中,有效的缓解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恢复理智,从而到达良好的疏导效果。

3、爱心教育法:班在日常工作中,要真心的去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上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真正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喜欢上班,有利于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进行疏导。

4、激励评价法:班对学生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当学生受到班的批评时,会产生沮丧的心理,出现消极的状态,严重的会出现逆反心理,自暴自弃。而当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肯定时,能带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心,使学生有了前进的动力,从而能积极向上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引导,肯定学生的表现,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三)初中生心理疏导策略

初中班一般可采用集体疏导和个体疏导两种策略。集体疏导可利用小组形式进行,结合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使学生经过相互的交流讨论,每个人的经验,进而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了解学生间彼此的看法,从而有效的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性,在集体疏导不能全面顾全每个学生时,就需要班进行个体疏导。班要深入的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因材施教,对学生采用不同策略,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篇2

关键词:高一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开展问卷调查,该量表共60 个项目,10个因子,采用5级记分制(1=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得分越高者心理问题越严重。

(三)数据统计

采用SPSS16.0分析心理问题检出率。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一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表一 总均分的心理问题检出率(%)

[标准\&均分

(二)各心理问题因子的问题检出率

[标准\&均分

注:本表中的排序是按照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排序

从表二可以看出,就心理健康各个因子来看,学生心理状况中比较理想的因子是心理不平衡、敌对焦虑。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是强迫症状、偏执、学习压力。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是适应不良、情绪不均衡、学习压力郁。较重心理问题检出率排在前面的是焦虑、学习压力、抑郁。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的因子是学习压力以及情绪调节这两个因子。

三、建议

(一)重视学生的轻度心理问题疏通引导

调查显示该校轻度心理问题占了较大的比率。一般来说,轻度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予以改善和消除。但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心理调控能力,并没有及时对轻度心理问题加以疏通的话,可能会转变成中度心理问题和较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轻度心理问题的疏通,预防与矫治高中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不良品行。让学生多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和兴趣小组以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还应加强学校的学生心理教育,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加强疏导和引导。家庭与学校应共同努力,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对特殊学生关注与心理疏导

女生普遍比较敏感,情绪反应比较快,相较男生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应加强对女生进行抑郁情绪方面的专题心理疏导。

在各年级的学生中,高一学生由于才从初中阶段升上一个完全不同的高中阶段,在此阶段中学习、生活方式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学习压力较初中时期更重,生活方式变化也很大,心理具有一定特殊性,对高一学生加强人际关系处理、情绪调节、学习压力疏解等的引导具有必要性。

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双方长期不能同时陪在自己身边,亦缺乏家庭的相应引导。学校应及时与父母沟通,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开展教育。并在适应能力上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2]李卫红。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内蒙古民族学报,2010、(2)

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篇3

一、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上的问题

升入高中之后,学生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高考。在升学压力下,学生普遍表现为,学习负担重,不能及时调解,导致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神经衰弱、思维迟钝。甚至有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不局限于好、坏学生),会出现严重的厌学心理。

2、交际上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三种:(1)与教师。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理解,未得,甚至得到教师的指责,就会产生不理解,不信任的对抗心理,产生压抑和消极的情绪。(2)与学生。每一个人都需要归属感,学生也希望被自己的集体需要。生生之间存在的矛盾,会导致学生产生紧张感和孤独感。(3)与家长。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强,经常会与家长发生意见的冲突,未能良好解决,还有单亲家庭,父母不和等等,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3、青春期的问题

首先,是封闭心理,这是青春期心理中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学生在消极的情绪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其次,是情感激荡但内隐,表现在学生内心情感波涛汹涌,或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想倾诉,但却对教师、家长欲言又止,内心压抑,焦虑;更后,是比较普遍的早恋问题,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期,容易出现朦胧状态的恋爱。

二、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的疏导策略

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正确认识并有效适应现实

高中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面对客观的事实不能及时,正确的做出评判。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评价,都会造成主客观的不协调,导致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评价社会。教师方面,首先,应对学生的行为给予恰当分析和评价,不一味否定,加强学生自我认识,引导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懂得挖掘自己的潜能。其次,应也拿到学生正确的看待现实,直面现实,迎难而上;家长方面,应正确看待学生的成绩和早恋问题,正确的疏导,减轻学生的压力。

2、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

3、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和自信心的训练

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篇4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疏导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进入疏导法。指的是教师运用说理的方法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尽快地从情绪化中走出来,带领学生认知自身的行为,并且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在刚刚进入校门之后以及在毕业之际需要工作岗位之时,恰恰是高职院校学生大规模爆发伤心、痛苦感情的高发期。还有很多例子就是在校期间,年轻人因为恋情的问题也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波动甚至是有负面的情绪出来。这些时候都是需要教师来及时的引导学生,告别负面的坏的情绪,回忆自己做过的高兴的开心的或者是成功的事情,通过这样的心理历程的回味来促使学生改变过去只是凭着主观和意气办事的做法,慢慢恢复自信心。深入的疏导法对教师则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提升心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仅要重视沟通技巧,更要注重沟通态度。学生们往往更加欢迎热情、和蔼以及善于沟通的教师,因此需要教师转变自身意识,定位为学生的朋友,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了解学生的品行、思想和问题,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激励,使心理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营造轻松的学生氛围

3、健全干预机制

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篇5

一、树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是提高心理教育实效的先导

人的行为是受思维和理念支配的,心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同样需要具有科学、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因此树立什么样的理念,对一所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坚守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的确立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都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确立的。

二、研制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提高心理教育实效的载体

要使新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成为现实,发挥其先导的作用,必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寻找相应的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适合本校实际的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构建心理辅导课内容体系。我校在高一年级坚持开设每周一课时的心理辅导课,内容必须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因为每个地区或每所学校的学生除了具有该年龄段共有的心理特征外,还有一些较独特的心理特点。现在我校心理辅导课的基本内容为:“学会适应新环境”,“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挖掘潜力,学会学习”,“学会调节、控制情绪”,“学会交往”,“应试心理与技巧”,“文理分科指导”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活动。在其他年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讲座。如在初二年级开设“青春的快乐与烦恼”,“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学会经受挫折”等讲座;在初三年级开设“成功在于不懈的努力”,“保持考前更佳状态”等讲座;在高二年级开设“克服学习中的高原现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讲座;在高三年级开设“应试心理与技巧”,“学业与爱情”,“如何面对压力”等讲座。

3、建立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课和讲座主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学生的个性问题与特殊问题需要通过个别辅导的方式。为此,我校特设心理辅导,每天中午和周三、五下午为学生开放。服务形式有:面谈、书信辅导、阅览、心理测验、心理放松训练、沙盘治疗等等。

4、努力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探索。课堂教育既是师生智慧、知识和信息互流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命的情感潜能互相开发的过程。高效的课堂教学隐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必须注意建立有助学生心理成长的教学环境。①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即自尊、自立、自强、自信。②通过课堂中理解、尊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创造潜能。③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做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以形成锲而不舍的学习习惯。④通过严谨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细致、耐心的学习精神。

三、开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潜能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基础

1、制定教育大纲,提供实践指导。为了加强班心理健康j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我们以心理专注老师为主,制定了班级心育纲要。纲要依据心理学的理论,根据我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确定了心育内容。这一纲要既对班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强的指导性,又是课题组研究的重点内容。课题组全体成员(校级分管领导、年级组长和全体班)在明确纲要总精神和细则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各年级的特点,研制了“班级心育活动设计”,各班班广泛开展了主题活动实践。

2、设计系列主题班会进行专题教育。如主题班会“欣赏我自己”,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发现、肯定、欣赏自己的方法,还学会了欣赏和接纳同学的方法,并使学生体验到被同学欣赏的快乐。如主题班会“心灵的沟通”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采用孩子与家长书信交流的形式,促进双方了解沟通,促使孩子感受父母之爱,以感情力量来激励学生拼搏。又如主题班会“从黑洞中走出――中考复习效率大家谈”既开拓了学生复习策略的思,更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以积极而又冷静的状态进入高效复习。

4、加强班级个别心理疏导的探索。班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疏导,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更直接、更经常的途径,即班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因时、因人、因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找学生促膝谈心,进行个别疏导;坚持阅读学生的周记,将周记作为观察学生心态的窗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交流等。

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初中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个性特点的重要时期,已初步拥有独立意识,但是思想情绪不够稳定,再加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叛逆心理。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教师应借助语文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有效、及时的疏导,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二、善于借助阅读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进行一味的说教往往无法有效疏导叛逆心理,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引发他们的反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时,应给予他们充足的个人空间,使其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深度探究,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的各种道理,在无形中触动自己的内心,与个人的内心世界发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疏导效果。

在这里,以秋词这首古诗教学为例,虽然是一首古诗篇幅短小,但是语句精湛,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古诗背后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引领学生这样思考:对于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着萧瑟凄凉的角色,花落树枯、天气寒冷,在古时许多文人墨客的诗中也是扮演着一个悲叹凄凉的角色;但是在本诗中,作者却写到“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在他与众不同的看法;特别是下文中“晴空”写出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独特的,它通过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学生在阅读和探究之后可深刻体会到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让自己的叛逆心理消失。

三、运用语文课外活动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外活动也是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课后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教育范围。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与任务要求,将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合理延伸至课外活动中,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观看心理方面的影视作品;或者开展和心理疏导相关的演讲活动、辩论赛、讨论会等;也可私下对他们进行单独心理辅导。

比如,教师可通过举办演讲比赛的方式来疏导学生叛逆心理,在每周或每月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先设置好演讲主题,以小组为单位且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上台,通过比赛评比出表现较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在选择演讲主题环节,教师应选择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主题,诸如和平、奉献、关心、励志、感恩、智慧、奋斗等,能够挑选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绪。另外,演讲难度应逐步递增,由念稿至脱稿,在过渡至即兴演讲,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举办这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调整情绪,还能够为其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进而消除与疏导他们的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应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语文教材资源挖掘心理教育因素,通过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式,从多个渠道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彩灵。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2)

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篇7

【关键词】音乐 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

【基金项目】2014年泰州科技支撑社会发展计划(指导性)项目(第29)。

【中图分类】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2095-3089(2016)04-0204-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学习环境乃至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高职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就业乃至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压力都与日俱增,出了上述普遍现象之外,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感情挫折、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乃至环境不适应等各方面因素,导致心理障碍乃至极端事件经常发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是心理弱势群体,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音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古人云:乐者,心之动也。从这个面上讲,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从古至今人类的情感乃至生活体验的真实反应。事实上,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其核心含义就是凭借声波的振动,来记载和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

更初的音乐就是起源于原始人的原始冲动,这种冲动固然缺乏具体有效的情感指向,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情绪的一种强烈的表达和体验。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赫姆霍茨,曾就声音对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进行过深入详细的研究,他发现,音乐不仅能够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而且还可以影响人类全身的肌肉、血脉及其它器官的活动。

现代医学和解剖学也证实,音乐可以让肌肉增加力量,快速而柔美的音乐可以消除肌肉的疲劳,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音乐可以通过改变人和呼吸和脉搏,从而有效改变体内的血流速度和供氧量,从而让大脑以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同时让精神产生焕然一新的感觉。

在研究和实践当中,也可以发现,音乐对人的精神和情绪都有很大的影响,事实证明,音乐不但能够消除很多不良的情绪,还能有效扩大良性体验对人的影响,从而改善和提高人的思维结构。也就是说,音乐本身虽然没有生命,但是却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人的情绪和思维进行引导和指引,更终达到与人类情绪沟通的目的,从而达到影响人类情绪的效果。

二、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

2.1新生的心理落差现象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原本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因为高考发挥时常,加之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失误,导致很多原本可以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学生更后接到的是高职院校的通知书,这部分相当多的学生,在报到之前就一直犹豫不决,但是更后考虑很多因素,更终来到学校报到,但是他们来到学校以后,尤其是与其他本科院校在师资、住宿乃至学校环境进行一番比较之后,心理落差极大,于是非常矛盾;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比较困难,无法承担三本学费,所以来到学校之后,一方面比较自卑封闭,不愿意与昔日同学联系,在校内又因为家庭原因十分自卑,不愿和同学一起吃饭逛街,其中部分学生还对家长要自己申请奖学金、助学金之类感到难为情;很少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对如何处理同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感到十分矛盾。

由于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所以很多学生在入校之前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这种习惯十分容易导致出现人际交往当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遭遇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之后,往往会产生更多的迷茫和困惑。还有一些学生由于性格比较强势,所以虽然学习成绩较好,而且还担任班干部等职务,但是往往因为个性太强,导致很多学生的排斥,上述问题如果不加干涉,极其容易导致校园极端事件的产生。

2.3学习问题和就业问题

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准备期和过渡期,很多学生在这个时期感到困惑和迷茫。

在随机走访中发现,很多学生从高中进入之后,由于学习环境、内容方法以及课程设置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使得这些学生产生极端不适应的现象,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和信心的丧失。很多学生在刚刚踏入校园的时候,就开始为以后的就业问题感到担忧,他们觉得自己在学历方面不如本科生,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在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感受到了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

三、音乐结合心理疏导对于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3.1音乐结合心里疏导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

目前,很多学校或者媒体总是把学生的厌学情绪的产生归咎于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上,但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当中,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还是在学生本身。

首先,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当中,很多学生,在入学天就对就业前景产生焦虑,即使学校和教师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还有部分学生,尤其是非热门专注的学生无法安心学习,在这种心态下,无论学校或者教师如何引导,都无异于对牛弹琴。

其次,由于就业难,导致“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部分高职学生当中有所抬头,尤其是随着扩招,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很多学生感觉就业无望,导致产生厌学情绪。

无论是上述何种原因导致的厌学,都对学生本身的成长乃至学校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在积极为学生寻求就业途径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为学生建立社团组织,让学生在学校当中找到归属感,除此之外,针对个别厌学情绪较为严重的学生,采用音乐结合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调节。

从年龄上说,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已经成年,虽然他们对自身的行为有了一定的控制力,但是由于其心智不够成熟,而且由于现代社交手段的发达,导致很多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加之这个年龄的学生情绪容易波动,所以很多学生容易因为不成熟的恋爱观和感情观导致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与异往产生困难、乃至失恋,进而导致一系列感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首先要防范于未然,例如在新生入学或者新学期开学之后,针对社会热点以及其他院校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恋爱导致的重大问题,以讲座形式教育学生进行正常异往,同时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以音乐结合心理疏导的形式,协助其处理情感问题,将很多恶性事情扼杀于萌芽之中。

在心理学领域当中,一直流传着一种理论,那就是每个人所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都在大脑当中被浓缩并且分门别类地存储在大脑当中,但是这些知识和生活经历需要都需要被开发和唤醒,但是,由于现代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学生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导致学生接触到很多的负面信息,而这些负面信息不但不利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还会勾起很多学生不愉快的回忆,这些回忆长久累积,就会导致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在恰当时段在校园内播放旋律优美轻快、内容积极健康、歌颂友谊、热爱祖国的歌曲,让学生头脑中的正面信息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唤醒,从而起到增进同学友谊,促进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的情感的唤醒。

四、音乐结合心理疏导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4.1渐进原则

音乐结合心理疏导,首先要根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曲目,采用渐进性方式播放音乐,从音乐选择角度来看的,例如纾解悲伤情绪的音乐要从轻度到中度再到重度渐进播放,而且音量也要逐渐增大,从而让来访者在不知不觉当中适应这种心理疏导方式。

4.2适当的指导和启发

音乐结合心理疏导不是简单的为学生播放音乐,而是要在播放音乐的同时,针对所播放的音乐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启发,这是因为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音乐,而且不同学生对于同一曲目的体验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首先要对不懂音乐的来访者进行教育和引导。这种教育和引导,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来访者介绍该音乐的创作背景和意境,更要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向来访者解释音乐治疗的必要性。在实践当中,我们经常采用先让来访的学生听一段音乐,让学生认真体会音乐意境,然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心理教师对学生所说的感受不做评价,只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鼓励和引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音乐的含义,从而更好地达到治疗的目的。

4.3重点时期重点监测的原则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大一和大三是一生发展当中更重要的时期,进入大一之后,很多学生由过去的家庭生活,进入到集体生活,由过去生活上由父母照料转变为所有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所有这些变化都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很大的冲击导致心理危机;大三时期,由于即将走入社会,面临找工作以及升本的抉择,家长的期望以及找工作时候碰壁的挫折对于长期在学校生活中的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冲击,因此,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大一现象”和“大三现象”开展了一系列的广泛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和人群都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性心理干预。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当始终坚持在把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同时为有需要的学生建立完善的心理档案。除此之外,学校也要为心理健康配备了高素质专注人才,尤其是在音乐治疗方面,学校更是应该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以及工作方法的人性化,从而有效拉近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了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4]马维东。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63- 64

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篇8

【关键词】骨质疏松;患者;健康教育。

1 对象和方法

1.2 方法

1.2.1 康教育内容:根据患者的文化、习惯、身体状况和要求制定指导方案。

1.2.1.1 业知识指导:向患者讲解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表现、好发人群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

1.2.1.2 药及遵医行为人教育:按时服用各种药物,学会自我检测药物的不良反应,接受正规、系统治疗的重要性。

1.2.1.3 食指导:教导患者均衡饮食的重要性,食用含钙高、低盐、适量蛋白质、足量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K的饮食,每天坚持喝250ml的牛奶。每天坚持户外活动,接受足够的阳光照射,这些都有益于骨量的增加[3]。

1.2.1.4 免跌倒:指导患者及家属尽量保持居家环境的简单、安全,注意家中潜在的危险,如光滑的地板、电线、障碍物等;行走时须留心结冰的面、上不平的石块、台阶等;有平衡障碍者外出用拐杖。

1.2.1.5 动锻炼 :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症更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发挥肌肉对骨质代谢所起的调节促进作用,防止由于肌力不足而导致的跌倒,从而改善症状,增强全身体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运动方式的方式有跑步、步行、爬梯、游泳等,每天运动30-40分钟,每周坚持4天以上。

1.2.1.6 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减少碳酸饮料及咖啡的摄入,以免骨钙溶出、骨量降低而加重OP。

2 结 果

通过健康教育,患者的认识程度和健康行为明显改善,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积极配合,一年中,有36人改掉了不喝牛奶的习惯;52人掌握了OP的基础知识,并坚持服药;42人坚持锻炼身体;34人周身疼痛得到改善;

5人改掉抽烟、饮酒的习惯;没有1人发生骨质,骨密度T值恢复正常有3人,有提高的10人,没有下降37人,余10人T值下降,以上数据显示健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3 讨 论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8、

[2] 朴俊红。庞莲萍。刘忠厚等。国内人口状况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发生率。国内骨质疏松杂志.2002.8⑴:1-7

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中职学校生源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以我校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外部环境影响和学生群体特殊性决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校地处惠州惠阳城区这个以个体商业为主的特殊地理环境,毗邻港澳等地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卡拉OK歌厅等场所及各种网络污染;再加上自私、拜金、不遵守规则、、吸等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由于家庭教育的不重视,缺乏爱的关怀,出现早恋、自卑等现象;又或是学校教育中因成绩不理想而被师生冷落,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束缚状态中,导致道德情感的严重缺失。于是,各种不良的因素从不同方面、不同渠道在严重侵蚀现在的中职学生。

这些不利环境决定了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学校如果还用过往的一大堆管理规定强制“灌输”给学生,德育管理部门仍沿用“警察式”的监管,必将引起学生群体的高度不满和心理抗拒,加校和学生的对立面,这对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开展好形式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来服务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更新德育观念,多渠道、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疏导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建立以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学生科、教研科组、班、团委、学生会为主线;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展课题研究为引领;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探索德育课、德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建立以“心灵家园――学生心灵的港湾”为主旨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立“心灵志愿者协会”,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除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课、心理辅导外,学校还聘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疏导,此举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

每学期初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很好地掌握了学生心理状况,对学生中心理有偏差倾向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排解他们心中因家庭、就业、恋爱等原因产生的心理困惑。

此外,“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成员还积极走出校门,参加各级文艺表演和献爱心活动(如到敬老院献爱心、儿童节慰问、省运会志愿者服务等),培养他们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的精神,并在活动中得到启示、成长。学校每学期对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彰、鼓励。

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评价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全体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如学生对学校管理认可度提高了,学生和教师对立面减少了,后进生比率也在下降。学生呈现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针对个别学生对就业的彷徨心理,心理教师的及时进行疏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此外,2011年,“心灵家园志愿者协会”被评为“爱・大家”首届珠江公益节“双千一百”评议活动“千个公益项目”的荣誉称。

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及同行的认可。惠州教育局要求我校这一做法在、区推广宣传,吸引了上级领导、专家到我校进行德育转型调研。

初中生心理健康疏导篇10

关键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生活质量 健康测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3.1 年龄在50岁以下或70岁以上,过敏体质;

1.3.5 严重多处骨折。

1.4 诊断标准

1.4.1 诊断原则

1.4.2 诊断基本手段

骨密度减少以骨矿含量测定和脊柱腰椎X线片,也可以用股骨近端、跟骨、管状骨X线片相结合判断。

1.4.3 诊断标准

骨矿含量诊断标准和峰值骨密度丢失百分率及分级标准(主要用于女性成人、男性参照执行)。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以汉族妇女DEXA测量峰值骨量(M±SD)为正常参考值。必要时检测骨质疏松的疗效性指标:(1)相关症状及体征;(2)碱性磷酸酶及尿羟脯氨酸,空腹2小时尿钙/肌酐;(3)X线骨质改变:观测腰椎骨正侧位片;(4)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观测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或超声骨密度检测仪观测跟骨骨密度。

>M-1SD正常

M-1SD~2SD骨量减少

1.5 调查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合格的调查表,使用双输入法录入Epidata数据库,以确保资料录入的可靠性。并使用Excel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127例。男32例,女95例。年龄(62±11)岁,更小年龄54岁,更大年龄70岁。婚姻:已婚者121例,未婚及离异者4例,丧偶2例。文化程度:文盲9例,小学29例,中学50例,39例。职业:干部42例,教师6例,医务工作者6例,工人45例,农民22例,其他6例。其中27例已离休或退休。

2.3 SF-36评定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心理健康课初中生”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亲子关系心理健康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高频率的亲子冲突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导致多种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体与心理迅速成熟的青春期前期,在身心变化与外部升学、社交等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初中生的心理需求日益增加,亲子冲突频发。有研究在 30所中学里随机抽样调查了三千名初中生,发现高达56.28%的学生表示曾与家长发生过严重冲突,甚至憎恨家长。

为针对性解决初中生亲子冲突问题,我校整合多学科力量,自主研发了“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形成了系统化的亲子辅导课程。通过实施该课程,我校学生与父母发生冲突的频率明显递减,亲子关系的培育效果显著,为初中学校解决亲子冲突提供了参考。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解决亲子冲突中的局限性

为缓解亲子冲突,各学校都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亲子輔导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但是,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亲子冲突问题的解决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缺乏亲子关系培育的系统性内容设计。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门针对亲子关系培养的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停留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上,缺乏对亲子冲突问题的全面分析,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此外,现有的亲子辅导活动往往比较零散,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设计,这些都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第二,亲子辅导类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大部分心理辅导活动没有脱离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或家长讲座,这些形式多倾向于传递一些普适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整体趣味性不足,学生参与感不强,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得感也较低。

二、艺术心理疗愈课程的实施策略

由于学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亲子辅导活动在改善亲子关系、解决亲子冲突中存在局限性,为系统地帮助学生和家长学会缓解亲子冲突,我校借鉴上广泛运用的表达性艺术心理疗愈法,组建了一支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艺术心理疗愈的专家团队,积极整合学校原有的心理教育资源、体艺类资源,研发了面向初中生的“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并在全校范围内实施。

我校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充分考虑表达性艺术心理疗愈的优势与亲子关系的特性,特别设置了学生模块课程和亲子课程,课程实施策略如下。

(一)整合艺术资源,实现学科综合育人

为实现学科整合的多元化心理疗愈,我校整合了现有的多种艺术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音乐、舞蹈、陶艺、书法和摄影等,形成了一门系统的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心理教师基于学生团体与亲子个案的需求,灵活运用多学科资源,与相关艺术教师共同研究课程设计,开展合作教学。

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引导多学科教师关注不同教学情境下的学生心理情况,共同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独立于其他学科而存在,并吸引更多综合素养高的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二)分析心理需求,精准定制学生课程

例1:学生模块课程——“重构自我”:艺术设计中的自我认同

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回收的问卷中,挑选出20位学生作为心理疗愈的对象。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信息技术和美术的学科教师,邀请他们结合拼贴艺术设计与信息技术,共同设计了“‘重构自我’:艺术设计中的自我认同”这一门课程。

在课程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并请学生围绕自己的性格、状态、人际关系、爱好等,为每个阶段关联10个词汇。学生在选择词汇的同时,要思考不同阶段的自我定位。其次,教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三张空白海报,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并指导学生在网络上下载能代表每个阶段的图片。再次,请学生结合图片设计海报,再结合设计需要剪裁、加工图片。然后,请学生在三张海报上进行拼贴与装饰。更后,教师邀请愿意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并对创作的心理过程进行阐述,综合海报设计、图片选择、词汇选择等诠释并“重构”不同阶段的自我。对自我的视觉化呈现与艺术处理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沟通,并完善自我认知。

通過这次课程,学生不仅明确了自我定位,而且提高了自我认同感。

(三)促进亲子对话,实现同理共情沟通

亲子个案课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提高了彼此的共情能力,并增加爱与信任等积极情绪体验,鼓励亲子练习正向沟通方式,促进亲子对话,改善亲子关系。

例2:亲子个案课程——我眼中的你们:动物全家福中的亲子关系

这一课程通过分析心理需求,从源头上介入亲子冲突问题,整合艺术资源,积极帮助学生和家长缓解亲子冲突,实现学生心理自愈能力的提升。

三、实施效果分析

艺术心理疗愈课程的实施,大幅度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了亲子间的同理共情。为了解课程实施效果,我校参考上著名的亲子关系测量量表(PCRI-C)与亲子关系问卷(PACHIQ-R),设计了亲子关系评测量表,量表包括亲子依恋、亲子共情和亲子互动三个评价维度,每个维度包括三个评价指标。对参与课程的学生及家长进行随机抽样测评,同时对参与课程的学生及家长就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访谈。以下为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实施后的亲子关系测量结果。

同时,对家长与学生的跟踪访谈也发现,参与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后,亲子冲突的频率大幅度降低,尤其在主要冲突问题上,其频率和程度都有明显下降。部分学生在课后报名,表示有意愿加入艺术心理疗愈的相关拓展课程,以提高心理素质,形成自我疗愈、自我缓解压力的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将艺术心理疗愈课程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发挥学校在解决初中生亲子冲突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并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心理教育模式。在课程的实施与推广中,应重点思考以下几方面。

,艺术心理疗愈课程不是“现成可用”的,而是一个动态开发的过程。学校应通过话语分析、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分析具体心理需求,合理分析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课程实施更具有针对性,实施效果也会更显著。

第二,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学科综合育人。通过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度、饱满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心理学习的兴趣,也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更大化地发挥了课程育人效果。

第四,积极搭建促进亲子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学校作为亲子沟通的桥梁之一,应积极发挥其在亲子关系调解中的重要作用,搭建诸如“亲子积极心理体验中心”的交流平台,帮助亲子双方达成对冲突问题的共识,共同向着“同理共情”的亲子关系培养目标前进。

本文作者/周虹 浙江省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作者单位系本刊理事单位)

艺术心理疗愈课程在解决初中生亲子冲突中的运用 来自淘豆网。taodocs。转载请标明出处。

初中心理健康课教案篇1

初中心理健康班会课教案

做习惯的主人,不做习惯的奴隶

一、班会背景:

和部分家长恳谈并且与个别学生交流后,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不良的学习习惯上。因此适时开一次有关“学习习惯”的班会课是当务之急的事。

二、班会目的:

通过班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习惯好坏优劣对学习的巨大影响,并积极改善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

二、班会重点:

检查自己的学习习惯,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班会难点:

养成一个好习惯,并付之以实践。

四、班会准备:

1、制作三份问卷准备印发给学生填写:

问卷1是有关“好习惯、坏习惯的区分”,这些都是在家长那了解到的或是与部分学生

交流中得知的情况。

问卷2 是学生的一份“自我报告”,内容主要为: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习惯,列出自己

的好习惯和坏习惯(不能少于3条),简要说明理由或后果。(课前填写)

问卷3是有关“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实施计划”。

2、请四位同学准备介绍学习经验。(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

五、班会过程:

(一)、引入:

初三是我们初中四年里更后的收获年级,同学们四年的努力再经过这90多天的奋斗,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进入初三后,老师欣喜地发现很多同学开始全身心投入学习了,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的过程中老师认为包涵着同学们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与期待。老师很开心,也对同学们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只是,我们也发现不少同学因为以往所养成的种种不良学习习惯,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质量,更终导致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一个主题为做习惯的主人,不做习惯的奴隶的班会,希望能有效帮助同学们在学习习惯上“扬长避短”。

(二)、“好”“坏”习惯之争:

1、 发下问卷1区分好习惯与坏习惯,要求学生在这些习惯面前选择区分。

2、 老师结合班内现象加以指导: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

比如我们班一些同学总是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去做,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十分有规律,作业总是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同学喜欢就看书和做作业时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讨论,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比较透彻全面;一些同学在记忆知识时,采用记住后再记上几遍的“过度学习法”,公式、定理、名句、单词等内容在要用的时候总是能很快地想起;一些同学晚上做习题前,总是先复习一下有关内容,看一遍白天老师讲过的内容,然后才开始思考问题的解法,结果题目做得又快又正确。有这些好习惯的同学,学习效果常常较好。(点名表扬为主)

再罗列一些个别同学的不良习惯(不点名):学习时心不在焉,看了大半天书也不知道书中在讲些什么;上课时不认真作笔记,而是在纸上、书上乱涂乱划,考试复习的时候就感到没有头绪;晚上总要先看好长一会儿电视,有时还要煲电话或上网聊天,然后才开始做作业,结果弄得很迟才睡,或者干脆把作业拖到第二天完成;边做作业,边翻小说、听电视伴音、浏览网页,作业做得很慢,有时还漏做或做错。这些坏习惯也严重影响了这些同学的学习效率。

(三)、自查与反思:

拿出已填写好的问卷2自我报告:对照上述老师所说的这些好坏习惯,在各自的这份自省表中进行修改或补充。

(四)、指点迷津:

请五位同学简要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经验:

1、 分清主次,首先完成学习任务。

要点是:不要在玩得很累、很迟时才开始学习,这样不仅学习效率不好,做作业、背书

常常来不及,而且还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感。

2、 专心致志,不一心二用。

要点是:不要边做作业边干其他的事。

3、 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要点:连续学习1、2小时,中间就应该安排一次休息。

4、 学习生活的安排有规律。

要点:根据学校规定的上学、放学时间,结合自己的状况,制定一个更具体的作息时间

表,坚持下去形成习惯。

5、 遵循学习常规。

要点:课前预习,课上记笔记,课后复习,做习题。课间与同学讨论,不懂就问或查资

料,独立完成各项作业。今日事,今日毕。

( 五)、付诸行动:

同学们时间对于我们而言是紧迫的,所以老师呼吁每个同学从今天开始试着养成一个好习惯,就用三周时间。在下面问卷中记下你的计划和实施情况。

发下问卷3养成一个好习惯

附问卷:

问卷1:区分好习惯与坏习惯

在下列好习惯前打“∨”

1、 晚上学习时先浏览一下第二天要上的课文内容。

2、 上课时把老师讲的要点记下来。

3、 上课时想其他事情。

4、 下课时离开座位,活动一下身体,眺望一下远处。

5、 数学课做语文作业。

6、 晚上做作业时把音乐放得很响。

7、 以平静的心情学习,不在看书时胡思乱想。

8、 与同学讨论题目。

9、 语文课偷偷背外语单词。

10、询问老师不懂的地方。

11、上学时常常忘带书本、练习册或其他学习用具。

12、常将天的作业拖到第二天做。

14、喜欢看课外书。

初中心理健康课教案篇2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淮安

〔中图分类〕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1671-2684(2011)01-0020-03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2、研究工具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更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在心理教师的专注培训方面,淮安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注性。全虽有近千人参加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策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注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初中心理健康课教案篇3

关键词:体育中考;多元化评价;初中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06

体育中考是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当前学生体质整体现状和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制定的一项考试制度,其主旨在于通过应试的形式来激励学生树立现代体育意识,培养体育习惯,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引起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关注和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为社会发展培育更多合格的人才。[1]目前,各地区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有相关的体育中考方案,并将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此举让体育中考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对现今初中学校体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开展体育中考以来,体育中考方案不可避免地对初中体育教学形成强烈的导向作用,每一次体育中考方案的调整都将导致初中体育教学在某种面上的变革。历经了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和积累,体育中考方案逐渐完善和合理。特别是对体育中考成绩进行多元化评价方案的提出和实施,使其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积极且科学的导向与促进。

1 广州体育中考新方案中体育考试评价的多元化

根据二〇一三年广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方案)此次考试政策较之前作相应调整:首先,考试分值结构进行调整。体育中考划分统一考试与体育素质综合评价两个部分,总分为60分,其中,统一考试40分,体育素质综合评价20分。其次,考试项目调整。考试项目调整为必考项目(女子800米跑、男子1000米跑)加选考项目(立定跳远、三级蛙跳、一分钟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五选一)。必考项目变短跑为中长跑,选考项目由之前的10多项减少为“五选一”,考核更加强调体能和跑、跳、投等基本能力的训练。此外,项目评分标准调整。今年各考试项目的评分标准由原来的满分120分改为满分100分。[3]

由广州教育局下发新方案和稍后出台的二〇一三年广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我们可以明显地觉察到新的体育中考在考试评价方式上所做的重大调整。评价变片面的“终结性评价”为更为科学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其中,终结性评价:1、必考项(女生考800米跑、男生考1000米跑)占20分;2、自选项(五选一)占20分,共40分。过程性评价:1、 体育课成绩10分。2、 体育运动技能7分。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3分。[4]

多元化评价模式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出素质教育全面性、基础性、个体性和主体性的特点。[5]此次体育中考评价方案正是认识到之前的不足,一改此前以中考成绩决定一切的一元化评价的做法,从综合素质评定、学业水平测试、中考科目考试三方面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实行综合考核的多元化评价。

2 体育中考多元化评价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

2.1重新正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

首先,这一分值的出现更为公平地将中考成绩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公正、现实、人性化。它杜绝了以应试为导向,不重视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而将体育课直接简化为应试指导的现象。不以竞技体育的评价体系来左右体育课堂教学,让体育课回归到“健康”的科学途径上,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6]身体素质出色的学生不能因为运动成绩出色而忽略体育课,体质条件不突出的学生也能通过按时出勤、认真学习和锻炼获得分数。

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次性进行的几项运动成绩测试也并不能就此决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否。体育中考方案的改动主要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为主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并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从理论上说,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是达到上述目的的一个理想途径。这一多元化评价方式让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地位彰显的同时,也使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展露无疑。

从终结性评价内容看,必考项目变短跑为中长跑,日常锻炼积累因素大于个体天赋差异;选考项目由之前繁杂的选项变成立定跳远、三级蛙跳、一分钟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等“五选一”,这些项目是跑、跳、投和技能习得较为紧密的选项,课外练习十分必要。从省内媒体的采访中,可以看到相关专家对此也持有相同的意见。[7]

可以说,中考方案多元化评价的出现,有力地解决了“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运动技能与发展体能相结合”。[8]这与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完全契合。

2.3全面促进学校体育的教学成效

从以往经验看,单一的只重视结果的教学评价常常给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教学成效。教师迫于“应试指挥棒”形成的压力,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中时时放不开手脚,无法将提高学生成绩和开展积极教学合二为一。只重视学生知识领域变化,而忽视情感领域、学习技能的变化。这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偏重于体育技能的传授,但忽略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心理健康的培育和锻炼意识的形成。[9]而学生也很难将自己的运动参与兴趣与中考成绩提高做到相得益彰,喜爱体育却厌恶体育课。

新中考方案多元化评价的调整,让教师的注意力从原本单纯的应试中解脱出来,给了他们更高的教学要求。由于需要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学生体育素质综合评价,教师将注重学生的全面体育表现,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客观、详实地记录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以此为依据形成学生阶段性体育素质综合评价,与将来的毕业、升学挂钩。这种过程性评价符合课改的要求,可以通过它对学生初中三年的体育学习、锻炼有一个较客观、全面地了解,同时还要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和心理健康的评价。[10]多元化评价令学生不必再有因一次考试结果而决定成绩的担心。无论身体条件如何,都必须认真地参加体育学习、身体锻炼,同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取用来应试的运动项目。体育教学、运动参与、体质锻炼多位合体,去除了考试的偶然性,促进了学生身体、心理的双重健康。可见,体育中考多元化的评价无论是对教学主导的教师还是对教学主体的学生来说都具备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盛志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2、

[2] 邓仲谋。中考体育四变,个个牵动人心[N]。广州日报,:8、

[5] 魏鹏飞。 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3):111、

[6] 黄海镝。 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5):76-77、

[7] 李珍。广州中考体育新政:中长跑标准略低于京沪羊城晚报[N]。羊城晚报,:B6、

[8] 翟晓玲。 体育中考有关问题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94、

[9] 黄志飞。 北京海淀区示范中学体育与健康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2007:10、

初中心理健康课教案篇4

一年多来,我校认真贯彻青岛卫计委、青岛教育局关于继续推进和完善创建“健康校园”活动的通知精神,努力践行“笃学尚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办良心教育,享幸福人生”的办学思想,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健康校园”创建活动,做到了健康教育经常化、健康活动系列化、健康文化特色化。近期,我校被评为青岛“AAA级健康校园”。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强力推进“健康校园”创建工作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健康,其他的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因此,我们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学业优良、能力突出”的合格中学生,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此外,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学期对班、心理教师进行不少于2次的健康知识培训。同时,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校本培训,做到人员、场地、经费、设备落实,过程管理落实,考核评价落实。

现在,“关爱生命首先是关爱健康、全面发展首先是健康发展、用心成全首先是成全健康”的健康理念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

二、建章立制,优化环境,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一)完善制度。学校把“健康校园”创建工作纳入教职工绩效考核,完善了卫生管理档案以及“健康校园”创建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各种工作预案,有力地促进了创建工作的开展,确保了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2016年12月,学校被评为“莱西应急管理示范校”。

学校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整个校园整洁美观、特色明显,人文景观布局合理、和谐高雅,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三、开展健康活动,搞好健康服务,提高健康水平

(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一直以来,我们把“健康校园”创建与“善与阳光”德育品牌创建有机结合,先后开展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和“好习惯养成系列教育”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健康教育和“健康校园”创建都是重要内容。学校建立了常规管理检查公示制度,由政教处负责每天进行一日常规检查,包括卫生、行为习惯、班容班貌、安全隐患等。学生个人卫生基本做到头发整洁,指甲勤剪,面、耳、颈干净,衣服鞋帽整洁、无异味。同时,学校开展了环境卫生评优活动,各班划分了包干区,每天由专人检查。当日检查当日公示结果,成绩纳入班级考核,做为评先评优的条件。根据相关文件,我校制订了控烟实施方案,在教学区域、办公区域设有禁烟标识,杜绝在这些公共场所吸烟,努力建设“无烟校园”。健康行为与习惯的形成大大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2016年11月,学校的“善与阳光”德育品牌被评为“青岛中小学十佳德育品牌”。

(三)开展健康服务,提高健康水平。在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基础上,我校积极联系驻地、防保所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有目的、有重点地为师生提供基本的健康医疗服务,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

1、对师生实施健康检查。学校为每个师生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全体师生的常规体检每年一次,学生的视力检查一年四次。体检结束后,卫生保健老师会及时统计师生的健康检查资料,作出科学的分析,给出相应的建议。

初中心理健康课教案篇5

一、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调查方法——心理测验法

本调查采用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对青春期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本量表每个题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其中“1”表示自觉无该症状;“2”表示自觉有该症状,但对受测者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对受测者有一定影响;“4”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对受测者相当程度的影响;“5”表示自觉该症状十分严重,对受测者影响严重。自我评定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更近一段时期”的实际感觉。

2、调查对象与调查结果分析①

(1)调查对象

(2)调查结果分析

①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筛选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SCL-90的统计指标为总分和因子分。总分即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总体反映受检者心理健康情况。因子分共包括10个因子,每一类因子反映受检者某一方面的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受检者心理问题分布特点。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

表1初一、初二学生SCL-90各项目筛选人数统计表

,初中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心理状况需要进一步筛查。其中,初一需筛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6.39%,初二需筛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5.60%。

第二,在筛选原因中,因为因子分超过2分而被筛查的比例更高。

表2初一、初二学生SCL-90因子筛选人数统计表

,初一和初二学生因子筛查排在前三位的均为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是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以及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好”等。敌对因子指思维、情感及行为表现出厌烦、摔物、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等。人际关系敏感指与人相处时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等。这与青春期学生自制力薄弱、情绪焦躁、交际能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基本吻合。

第二,无论哪种因子的筛选,初二的筛选比例都高出初一的筛选比例,呈现出随年级升高的趋势。

(2)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结果差异显著性检验及分析

表3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表现为:

,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都较好,SCL-90总分平均分均未超过160分,各因子平均分均未超过2分。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为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者与相关学校教师及决策者进行了访谈。总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对心理健康内涵认识模糊、干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模糊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存在三种有待商榷的观点。

2、学校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不健全

在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中,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规章不完善、方法不周全、实施不系统等问题。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重视不够。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大多是补充性方案,或者被认为是个别教师的事务,被视为学校的枝节工作,忽视专注师资队伍建设[2]。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学校决策的边缘化地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决策存在随意性。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决策主要源于特殊案例。当学生心理健康演变为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暴力和自杀意念等)时,学校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才临时制定相关政策。因此,这些政策不仅是零散的,而且也常常被边缘化,以至于很少有人对其进行重构,或者与其他相关活动进行联结与整合。

学校、家庭、社会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自为政,相互脱节,“老死不相往来”,这使得心理健康干预低效、重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系的构建

要改变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学校应积极构建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体系

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体系时,决策者应关注制度的完善性、干预措施的完整连续性、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性、操作的灵活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等。具体表现在:

2、合理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在应对个别案例遇到困难时,学校应组建专题案例团队。这个团队应该由社会工作者、学校心理教师、精神科以及临床心理学专家等人士组成。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方法融汇了专注人员、教师、家庭的智慧,可以有效讨论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检讨前期干预的效果,重新思考战略并做可行的调节等。

3、社会医疗卫生组织及精神卫生服务部门的融入

4、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课程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策略。在目前,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使之融入常规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视之为教学的一部分;②邀请专注人员实施特定课程内容;③开发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通过学科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无缝”地融入到师生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3]。当然,仅仅依靠一门课程解决相关问题,其效果是有限的,所以,整合学校课程计划,结合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形成全面的应对策略,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Mental Health in Schools:Guidelines,Models,Resources,& Policy Considerations http://smhp。psych。ulca。edu。

初中心理健康课教案篇6

一、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二、因为热爱,所以研究

三、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初中心理健康课教案篇7

“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该课程对生成长、成才的意义重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单纯以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或学习成绩的高低来判断教学成效。因此,如何对该课程信息化教学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问题和难点问题。CIPP课程评价模式通过对课程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四大板块评价,实现对课程全方位的评价。其显著特点为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既有可操作性,又具备灵活性。本文依据CIPP理论,通过调查、实践构建的“生心理健康”课程信息化评价体系。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初中心理健康课教案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堂;故事教学;合理运用;初中生

一、故事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中发挥的作用

将故事引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新兴的教学趋势,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聚精会神的听讲,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讲的内容上去。教师在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学时,应该将重要思想贯穿其中,这样就可以做到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顺便记住主旨思想,各项能力也能逐渐培养起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博得学生关注,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课堂所讲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1、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

在故事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态度的培养,态度决定一切,有了积极的态度,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才有了成功的条件。在初中学习中学生要保持积极参与、敢于表达、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负责组织课堂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当然,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合理安排课堂学习时间,改变课堂学习紧张的气氛。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尊重学生并积极引导他们,如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内向的学生不愿意去扮演角色,教师不能强求,可以让这些学生从回答问题开始慢慢锻炼自己,解放天性。对于一些默默无闻的学生,教师要对其有一定的关注,可以通过回答问题或者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对于一些爱表现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对其进行责备,打压其学习积极性,应该在循循善诱的同时通过合作的方式让这些学生更有成就感。教师课下多和学生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在课上就可以培养适合学生的积极态度。

2、在教学中引入故事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在故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将故事教学应用到初中心理健康课堂中,学生不但可以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美感,学生听故事还能体会到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如这样一个故事,当兵的儿子要回家了,就给父母打电话,说他想要带一个当兵的朋友回家,问父母是否同意,父母说可以,之后儿子又说这个朋友失去了一条胳膊,他想要照顾朋友能否一起生活呢,父母拒绝了,儿子说:“我知道了”,结果第二天有消息传来说儿子自杀了,当父母看到儿子遗体时发现儿子恰好少了一条胳膊。通过这则故事学生内心深处会受到一些冲击。心理健康课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转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感、培养集体责任感、义务感、理智感等等。故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心理健康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来判断和学习生活中的是与非,培养是非观念,提高认知能力。

三、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故事教学的合理运用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一味地追求进度,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师生对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要认真对待,教师在课前要做充足的授课准备,选择和本堂课有关的、精简的几个小故事到教案中,抓住学生在听课时的兴奋点,不断加以改正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堂中让学生就这几个小故事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更终引出本节课的中心思想,这种讲故事授课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发挥,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学生还能做到专注,提高教学效果。

2、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

教师在授课时,如果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授课时教学方式应该多元化。故事引入初中心理健康课堂中可以让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到每个人的心得体会和观点,学生本身也可以学得更多,感悟也会多一点,思想领悟能力会有所提高。教师让学生自拟角色进行表演,让参与者真真正正可以进入到角色中,观看的学生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近距离接触到、感受到故事,从而让学生受到思想感情上的冲击,心理健康受到良好的诱导和影响。在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的同时,课堂气氛不再像往常一样低沉,教师的提问也有了回应,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感悟人生,教学质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初中心理健康课堂中单单依靠教师在黑板上自导自演,学生是无法学到心里的,只有在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及时做出思考和回应,只有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配合才能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要观察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然后采用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课前做好备课工作,查找相关资料,将一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小故事应用在课堂上,课上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有想法的学生可以带动不学习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就故事本身都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和感悟,让课堂充满学习氛围。

运用故事趣味性强和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的优势,将故事引入初中心理健康课堂,在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很多故事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学生在故事教学模式中还可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了解日常生活。总而言之,初中的心理健康课对学生今后的心理影响至关重要,教学方式改革后,“故事教学”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中应用广泛,故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感悟思想,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贾荣利。情境体验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12)。

[2]严小玲。聆听解读故事感悟体验人生:“故事教学”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与案例解析[J]。中等职业教育,2010(10)。

初中心理健康课教案篇9

二、制定课程标准,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三、加强社区实践,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四、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课堂上,大多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课堂知识,更没有时间对课堂知识提出质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亟需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改中的体会是:一是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悉心编写或选择恰当的案例,从案例中引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能覆盖讲授内容;二是课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后,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杂志、专著等途径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此过程不能流于形式,可通过学生自查、教师抽查来严格落实;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提问、讨论、讲授、学生专题发言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有效地传播知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不断纠偏,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和教学组织的能力。同时,通过课改实践我们感受到,学生接受在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医学的发展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和掌握不断涌现的前瞻性知识,成为自主学习者,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五、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实现共享互动平台

初中心理健康课教案篇10

关键词:心理学 心理健康 时效性

1 不断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作为老师,不能只考虑完成教学任务,而把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心理感受等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只有真正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联系发生在学生身边或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并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才能真正与学生心灵交往,真情互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教师自身产生了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感。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从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任课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健全的个性;有朝气、性格开朗、不浮躁、不任性、积极乐观、有恒心、有毅力、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充满敬佩,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灵活、合理地贯彻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去。

2 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灵活运用,触动学生心灵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脱离学生思想实际,不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一方面是思想教育成人化,形势,政策的宣传过深过难,且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另一方面是离开社会现实生活,抽象空洞地灌输社会主义道德理想,与复杂的社会现象造成很大的反差,难以使学生信服、接受,难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基于以上的原因,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素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可以在备课中细心挖掘,作为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的有效资源。如珍惜新起点一课,让学生认识到怎么样才能使新建立的班集体更加有凝聚力、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等,进而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尽早养成尊重他人、服从集体的优良品质,为自己的中学阶段缔造良好开端。这样,通过细心挖掘教材的心理教学因素,逐步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再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珍爱生命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自强不息一课,同学们能领略到自信者的风采和自卑给人带来哪些影响,从而在生活中超越自负、告别自卑,走向自信……,初二思想品德中的亲子关系、同学友情、师生结伴同行、诚信等;初三教材中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我的责任等其中也不乏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塑造良好性格、陶冶高雅情趣、培养爱国情操、增强自律能力等与中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内容。

3 利用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出发,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形式,以生动活泼的课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教学形式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如初一年级,可以搞一些小品、游戏等教学活动,小品、游戏是模拟性的实践活动,一些学生担任某个角色,表现某个事件,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教学内容,悟出道理。

以“走科教兴国之”为例,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创设情景,话题切入,让学生观看我国神舟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场景,待学生充分进入情景,教师适时抛出话题:看了刚才的场景,你有什么感想?神舟飞船的发射成功,靠的是什么?给学生稍稍留出思考时间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学生竞相发言,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尽情发挥。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4 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培育健康心理的自觉性,培育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

如果细品初中思想品德的每一课,我们都会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友谊的重要、找到获得友谊的方法,逐渐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真诚,要理解、宽容。学生受该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培育自身的心理自觉性。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还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5 利用鲜活的实例,通过心理暗示等手法,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培养学习兴趣

以上关于“初中亲子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亲子关系心理健康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家庭心理辅导;系统论;辅导策略

一、家庭心理辅导的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家庭都是一个彼此交互影响的紧密系统。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把学生个人心理问题放在其家庭系统中考虑,辅导的侧重点由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变为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辅导的过程就是将“问题”变成“关系”,再从“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家长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影响更大的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家庭的烙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塑造和改变着孩子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对那些因家庭关系失调而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不是家庭信息的被动提供者,更不是孤立的旁观者,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有时甚至是需要接受辅导的当事人。

二、家庭心理辅导的步骤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笔者在家庭心理辅导时一般采取明确问题、深入分析和跟踪辅导三个步骤。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步骤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辅导阶段作出的划分,未必是每个辅导个案都必经的过程,有的个案只需调整家庭的角色就能够完成全部的辅导过程,而有的则必须进行跟踪辅导,直到当事人的症状真正好转。

步:明确家庭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调整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介入学生的家庭之初,都要让每位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家庭角色定位,尤其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成长期望。在寻找家庭结构中的偏差时,笔者有时采用“家庭形象雕塑”的技巧来测定各成员的心理知觉,即让每个人排列出各自心目中家人关系的位置及距离远近,从而发现家庭关系的症结所在。此外,“画家庭图谱”的方法对快速又准确地找到家庭关系的症结也很有帮助。利用系统论的专注知识,可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负有责任。家庭中的权威成员更要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

这位母亲表面上是为了女儿好,其实她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形中加重了女儿的症状。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笔者首先让母亲尽量控制情绪,表现得坚定一些,使她由辅导对象变为我的辅导助手。在女儿哭泣时,母亲也坐得很直,不再表现得对女儿特别关注了。我鼓励母女俩进行沟通,暗示女儿已经长大,提升她面对问题的能量。这对母女由于朝夕相处而纠缠得太紧,父亲很难进入她们的系统。更后,我让母亲意识到只有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她们各自的家庭角色定位。

在家庭心理辅导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需要辅导的对象。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问题的结构图,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针对整个家庭的错乱角色作出适当调整。

第二步:深入分析家庭问题的心理原因,制订并执行改善家庭关系的辅导策略。

改善出现问题的家庭关系既是家庭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也是更难的一个环节。在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辅导教师应对其家庭成员间自我界限的清晰度、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利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辅导重点放在家庭组织关系中的角色转变上。辅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家庭问题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有效纠正家庭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案例3:一名高三男生由母亲带到心理辅导。母亲反映,儿子一到考试就焦虑,会出现手麻现象,严重时整个手臂都动不了,而且他只要一想到手麻,手就会自然麻起来。他平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考试前和考试中才有,而且越临近考试越明显。笔者在辅导中曾让该生尝试让自己手麻,他经过意志努力,告诉我“手真的麻起来了”。

笔者在了解和分析了该生的家庭信息后发现,原来在高二分班时,该生喜欢文科,而父亲却替他选报了理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又出现分歧,孩子想报水产,而父亲却让他报考外贸学院。为此,该生与父亲如同仇人,在家中水火不容,连吃饭都不愿坐在一起。

经过分析,笔者决定暂时不对他“手麻”的症状过分关注,而是只作简单解释,先设法改善他们僵持的家庭关系。在与该生单独交谈时,笔者针对他能够“用意念使手麻起来”这件事,启发他考试与“手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使他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不想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讨厌父亲,于是不想为父亲替他作的选择付出努力。在与他母亲交谈时,我反问她:“为何总是由您来反映孩子的情况,而听不到他自己的声音?”暗示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笔者建议他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相互尊重对方的看法。后来,父母终于转变观念,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的考前“发麻”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如果没有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家庭分析,仅仅从矫治他的“手麻”症状入手,可能就会陷入心理辅导的困境之中。深入分析,策略得当,避实击虚,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通过前面两步的辅导工作,家庭问题的根源基本找到,辅导措施的落实也基本完成,有的家庭能够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实现家庭系统的重构,辅导过程便结束了。但是,大多数的家庭则没那么幸运,家庭关系的改善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跟踪辅导和干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

案例4:陈某,女,高三学生。有一次在家洗澡时,她母亲从下看到她映在卫生间玻璃窗上的身影,于是上告诉了女儿。母亲的话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内向的陈某触动很大。正巧当天傍晚她看到住在对面房里的两个青年一边谈论着什么,一边朝自己这边笑。从那以后,她洗澡时总怀疑那两个青年在偷看自己,在上学上跟踪她,甚至在家复习功课时也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相貌。当她告诉母亲时,母亲起先认为女儿在开玩笑,后来也将信将疑,当女儿回家时都要往下巡视一番。父亲更加着急,用三合板封死了卫生间的玻璃窗,将家里所有的窗帘都放下来,女儿上学时他悄悄跟踪也没有发现异常。他们虽安慰女儿:“哪有什么说话声音?”“窗户都封起来了,谁也看不到了。”但没有效果。

笔者认为,前面的心理辅导只注重了陈某的个人问题,家长的参与也只是为了协助辅导陈某,而家庭心理辅导的重点还是要设法改善陈某旧的家庭关系,重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因此还需要进行跟踪辅导,巩固辅导效果。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笔者建议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多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每天上学由父亲接送,大大增加女儿的安全感,父女关系得到改善。每天晚饭后,要留出一段家庭谈天的时间,双休日组织一次家庭郊游活动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逐步建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某的症状得到了彻底改善,她也成功考入。

三、家庭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系统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改善家庭关系的过程。一切家庭问题的产生均来源于家庭关系不和谐,一切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归结于和谐关系的重建。在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辅导教师对家庭关系的关注要重于对学生问题的关注。辅导教师不能仅仅纠缠于单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学生的问题与家庭系统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此负责,并要与家庭成员就辅导目标等达成一致性意见,共同作出改变的努力。

2、使家庭积极面对现实,而不是纠缠于“过去”。家庭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解决“现在”的家庭关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过去”。适度挖掘过去的经历是可以的,如果太强调“过去”的意义,只会激起大家对“过去”伤痕的回忆,使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新的家庭矛盾,使问题更复杂化。

3、在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的同时,不可忽视孩子自主性的提高。家庭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但是,辅导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太偏重家庭环境的改善,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四、家庭心理辅导的困惑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相结合,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因为这是从学生的问题根源入手解决其根本问题,共同的目标也很容易使家长与学校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也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1、家长观念保守,扭转困难

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肯配合学校的辅导工作。当辅导教师指出其家庭关系中的问题时,很多家长可能碍于面子,心里不愿承认,也不愿为此努力。由于家长的观念难以扭转,学校心理辅导便得不到家庭强有力的支持。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与社会可通过专家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进行宣教,帮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

2、家庭辅导策略难实施,更难持久

3、在复杂的家庭关系面前,辅导教师面临着保持中立的考验

当心理辅导教师真正介入家庭时,随着了解的深入,复杂的家庭关系呈现在面前,辅导教师往往会面临中立原则的考验:要么难以保持中立的立场,对家庭中的弱者同情和关注过多;要么始终保持中立,同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表面上做了很多,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想引用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不是去治疗家庭,而是帮助家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介入家庭和实施辅导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会支持或干预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这并没有违背中立原则,因为从介入的全过程看,我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申荷永。心理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2)

一、家长更需要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高中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心理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归结起来主要是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情感、家庭等几大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心理面的问题,其形成与发展同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现在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冲击,不少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心理失衡,导致学习一落千丈,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再如,家长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转移给子女,为子女设计过高的学习目标,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无法喘息,长期积累容易出现早期抑郁症状。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识到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这一强大的教育资源,弥补学校心理辅导势单力薄的不足,建立有效的家庭心理教育机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指导家长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通过召开各年级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这些措施为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家长提供了家庭心理教育的思和方法。

学校在每年高考前夕聘请心理学博士、福建省教育学院的程灵老师为高三学生及其部分家长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在考前要注意营养、睡眠,调整好考试状态;在考中父母要积极配合考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比如考完一门科目不要询问考试的情况、注意做好后勤工作等;在考后家长要及时做好对考生的保障工作,如对于考后感觉不太好的考生要多加注意,防止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等等。在大约两小时的报告中,学生及家长都聚精会神地聆听。会后从班反馈来的信息显示,学生及家长都感到受益匪浅。

心理辅导通过校园心理小报心桥和心理健康专栏心育专门出版家长专刊,作为家长获得教子经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阵地。小报设计了“校园心闻”“理论园地”“学生天地”和“家校互动”。“校园心闻”主要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动向;“理论园地”主要介绍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高中学习生活的特点等;“学生天地”主要刊登学生的一些心语,报道学生课内课外的风采等;“家校互动”为家长和学校沟通提供一个平台,主要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学校给家长的建议以及亲子的沟通与交流等。心桥和心育作为家长和学校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从发刊以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二、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辅导接待前来心理求助的学生,倾听他们的描述,分析判断他们的负面情绪来源,其中由于家长不理解引发的心理伤痛占据很大的比例。根据辅导工作的具体进展,我们会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家长走进心理辅导,目的在于加强亲子沟通,让家长在较为民主平和的气氛中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有时让家长旁听心理辅导的过程,辅导结束后请家长发表感想。根据来访家长的要求和家长的特点,有时也请家长一起参与辅导。通过角色互换、改变认知评价、亲情沟通等方法,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思维定势,增进双方的了解,以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关系。

2009年9月,我校举行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和身边的心理现象写成剧本,倡导自编、自导、自演,更后达到心理自助的效果。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共创作了四十余篇心理剧本,写出了学生更关心、更焦虑、更痛苦的事,也写出了他们如何借助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力量走出心理困境,感人至深的剧情反映的都是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生活情况。很多情节家长是想象不到的,所以,决赛那天,我们邀请了部分家长来观看演出。剧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家长和学生观众一起为台上的困扰而揪心,看到台上的母女和解、父子释怀,台下的家长也都喜极而泣。高二一班演出的木棉花下描写一位单亲家庭母亲辛苦劳作只盼女儿成才,不料发现女儿“早恋”,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导致女儿出走。迷茫中在所谓的“男友”开导下,劝回出走的女儿,还澄清了他们的关系,其实他们只是学习互助组合。真相大白,母亲后悔不已……剧情很简洁,家长反映说,这个剧就像写自己家的孩子,原来生交往,并不一定都是早恋啊!

三、家长也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生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虽然提出要培养人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现实的衡量标准却是能否考上,高考成绩的高低。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被高考的强大压力所掩盖,同时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灌输一个观念――进入,万事轻松。学生进入后发现有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以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此时,我们发现,生群体中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意外事件远高于中学生。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高校辅导员如何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初步的心理干预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原因探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持续性的、伴随人一生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是个体社会化的载体。父母与子女构成的家庭是社会更基本的单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是“面对面”的交往群体,家庭给予个体的非正式教育比正式教育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在个体社会化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亲子互动方式、内容不同,导致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作为基础性教育,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会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家庭教养方式正确与否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且基础性原因。

二、应对措施探究

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偏差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很难弥补或剔除,当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学生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本着“关爱为主,挽救学生”的原则处理此类问题。具体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1、收集信息,与社会支持力量建立联系

辅导员是生在校接触更多的教育者,对于心理危机学生,辅导员应快速、详尽的收集该学生的信息。入学前特殊的学习、生活与家庭教育状况,是造成该类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所以全面了解其入学前的状况至关重要。主要途径有:查看学生学籍档案;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双方配合,但向学生本人保密;从其他学生中侧面了解等等方式,以了解该生过往的生活以及教育经历。如果有学生心理普查的相关资料,辅导员应详细查看该生心理普查中各项数据,与心理联系,以做到精确掌握学生心理基本情况。掌握该类学生基本信息,以保证之后的谈话有的放矢。

2、接触与交流

3、控制与稳定

课堂、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每个辅导员带的学生众多,且不可能随时随地关注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就要求辅导员安排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其舍友关注学生动向。此项工作应注意:⑴以合适、恰当的理由告知他们关注该生的理由,不应将全部实情告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⑵这种关注不能让心理危机学生知道,以免对其造成心理压力。

4、对需求提供支持帮助

通过前期关注与沟通,如果心理危机学生对辅导员明确表示信任,且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此时辅导员应通过加强即时的和延续性的安全保障,提供生理和情绪上的安慰与帮助。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及时、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与心理动向。

5、与其他援助服务建立联系

引文注释

①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1)。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4)

近年来,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和规范,游戏辅导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成为心理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上个月我参加某校的心理活动课教研活动,教师们推出了雨滴声与拍手相呼应以释放压抑情绪的“雨点变奏曲”游戏、感受团队协作精神的“齐眉轩”游戏以及“用身体写字”“松鼠和大树”“解开千千结”“一条龙”“大风车”等游戏。游戏在心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调适自己的紧张情绪,增进了团队意识。但与此同时,游戏辅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游戏辅导理论简介

游戏辅导是由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游戏辅导是借助游戏这一媒介,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当事人在玩耍中发生改变的教育活动。更早研究和整理如何利用游戏进行儿童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者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认为:当构成个体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按各自的运行法则运行时,会出现冲突,其体内积累过多的心理能量不能得到有效地疏解而被压抑至潜意识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面,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其辅导的步骤首先是通过游戏过程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借助游戏帮助儿童进行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进而分析潜意识。

游戏辅导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娃芝娜·爱丝林(Virginia Axline),其主张把当事人中心学说应用到孩子身上,创造了儿童中心的游戏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游戏辅导理论认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能否建立起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儿童感受到治疗者的温暖、接纳、兴趣、关怀、理解、真诚以及同感时,便能自我改变;若能够改变原有的价值条件,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性化关系,就会带来儿童的改变与成长。治疗方法是通过建立无条件尊重、同感、真诚三个条件的辅导关系以实现儿童的改变。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游戏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与孩子热情友好相处的原则,理解接纳孩子的原则,包容、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原则,感受反馈和自我领悟的原则,尊重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孩子有作出选择和着手改变自己的原则,循序渐进和限定性的原则。爱丝林提出的游戏辅导的原则在当前的学校辅导中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沙盘游戏技术开展心理辅导

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和玩具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摆放一些缩微模具和塑料沙盘中的沙子,根据个体自身的内部状态创造出一个相应的外部世界。来访者在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中,达到自我康复和自我成长。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在欧美应用广泛,是目前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技术,现在正逐渐被我国学校教育所采用,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使用沙盘游戏技术,且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发现,沙盘游戏不仅适用于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学习困难、创伤修复与治愈、注意力困难、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信心提高以及成长发展等方面,也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班级建设、同学关系、沟通与交流、自信心增强等方面。沙盘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随着沙子从手指间滑落,游戏者的心理便开始异动,沙子以它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不完善的困难,使之能够自主、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利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性格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2、利用心理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的活动很多,我们能从许多书籍中看到游戏活动的介绍:如徐光兴主编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唐思群、屠荣生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第九章“沟通的团体游戏”,以及网上搜索“团体心理游戏百例”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游戏活动。教师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这些游戏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课前用心理游戏导引教学内容,课中用心理游戏发展学生的认知,课尾用心理游戏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心理辅导教师带领下,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能有效调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游戏辅导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而且能借助游戏中潜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实践证明,游戏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对学生个性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

亲子游戏治疗是一种直接将父母纳入游戏过程的治疗方法,是父母在受过训练的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协助其情绪或行为有困扰的孩子进行改变的直接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步引领家庭教育向科学化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开展心理游戏辅导时,可以借助家长这个教育资源,把家长变成协助孩子改变过程中的一环。学校辅导教师要培训家长掌握游戏治疗的技巧,指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活动和相处的正确方法,并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通过亲子游戏进行调适。我区的笔架山小学就是请家长到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参加亲子教育和亲子游戏活动,将家与校、师与生、父母与孩子融为一体。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孩子们积累了感觉印象,减少了问题行为,增进了与父母间正向的亲密关系。同时,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三、游戏辅导在小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让儿童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思想,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同伴经验,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需注意:

1、游戏辅导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儿童游戏很多,有机能性游戏、体验性游戏、获得性游戏、创造性游戏,也有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游戏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适合于课堂教学需要的游戏,为学生和教学服务。

2、游戏辅导环境的设置要适宜。游戏辅导的面积要在30平方米左右,位置设在不打扰其他个案和同事的地方。内应该提供视觉上的隐秘性,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游戏辅导中更好有水槽、沙盘、玩具、绘画工具、桌椅等。

3、游戏辅导程序的设计要合理。每一次辅导中进行什么游戏,每个游戏进行到什么程度,辅导教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制订详细的游戏辅导方案,包括:目的、时间、人数、场地、玩具、游戏方法、活动程序、注意事项等。

4、游戏辅导过程的观察要细致。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要认真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玩具使用以及活动情况,同时要作好记录。

5、游戏辅导教师的指导要规范。游戏辅导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再整理。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基本态度和原则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儿童自由表现内心深处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不排斥、不说教、不单方面终止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5)

一、心理状况分析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以下认识,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知方面

上课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难以持久,观察问题不仔细;记忆力差,表现为记得慢而忘得快,尤其思考问题容易受情境影响,思考缺乏广度和深度,反应迟缓,不能变通。

2、人格方面

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较低、不敢与他人交往、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这些孩子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的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生活的不顺导致他们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课后言语较少,极少参与集体活动,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失落感很强。因家庭的变化,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还出现思想、行为固执,不愿听别人的劝说,对人不信任,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对批评拒绝过分敏感,对侮辱、伤害耿耿于怀,反映出强烈持久的偏执倾向。

他们自感不如人,害怕别人谈及此事,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许多同学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有自卑心理。

有些离异家庭孩子心理成熟比较早,看到别的同学在双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使他们心中有一种失落感,自卑、自怜、压抑、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在他们身上,滋事、斗殴事件时有发生。

3、情绪方面

主要表现为抑郁、敌对和恐惧。因为父母的离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时时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感觉,除了经济缺乏保障、住房问题和受人歧视、欺负外,众多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一种恐惧感。当这种强烈的恐惧感无法得到缓解和调节时,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担惊受怕等心理,这样久而久之,离异家庭子女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师生更加关心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各种现状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们特别是班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到了很多心理健康的知识、技巧,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对策研究

作为专职的教育重要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可以帮助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消除过强的自尊心,缓解心理负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纯真的友爱。作为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发挥教师良师益友的作用,弥补他们缺失的爱。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多同他们谈心,帮助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其不良的学习态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研究与探讨了适合我校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矫正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应建立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管理和保护

离异家庭的子女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更多感到的是孤独、不信任。当他们处于集体时,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得到消除。在集体生活中,能使他们更快地摆脱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许多离异家庭中的中小学生能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就是学校工作的结果。因此,学校应积极挑起管理、教育和保护离婚家庭子女的重担。在此提几点建议:

(1)学校应指定专人或专门机构来抓这项工作。学校上至校长、,下至班和教师,都要关注和研究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对他们的教育规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应更加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家庭子女,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的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而感到快慰,从而启迪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他们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教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心理防卫措施。

3、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补偿教育

要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破损带来的不良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心理补偿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心理补偿教育主要有:

(1)针对性心理教育。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自尊、自强、自爱、自立”教育;针对学生的敌对逆反心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消除敌对情绪;针对学生孤僻、抑郁的心理进行集体教育,使他们从自我封闭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伙伴关系;针对厌学现象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的人。

(3)补爱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倍爱护离异家庭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多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补好他们的功课,关心他们的同伴关系和品德的提高。只要教师倾注真挚的爱心,不但能够弥补学生缺少的父母的爱,而且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实现教育的期望。

(4)集体凝聚力教育。通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关怀教育、爱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帮助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和他们做真心朋友。开展我的“家”主题班会活动,在和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关怀,消除了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让班集体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5)亲子关系教育。调查表明,亲情是人心灵的港湾。对离异家庭学生,要培养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情感,利用心理换位效应,要求他们站在父母的位置上看待父母的行为。只有当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们离异父母的处境时,才可能消除责难、埋怨甚至怪罪父母的消极情绪。同时要紧紧抓住家长心中对孩子永不磨灭的“爱”,对家长进行“爱”的正确引导,经常与他们沟通,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认识到身为父母,无论婚姻关系是否存在,都应对子女负责,离婚决不能伤害子女。亲子关系教育不仅可以改善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而且可以提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6)加强人际沟通。与人相处的技巧是成功交往的渠道,高超的交往技巧可以唤起别人与你友好相处的热情,打通与人接近和沟通的渠道,密切双方的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离异家庭学生由于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懂得交往技巧。加强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锻炼,首先要教会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坦然走向人群;其次,待人应主动热情,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再次,在交往中,也要尊重对方,使对方感受到自我尊严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有利于增强人际吸引;更后,要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把握分寸,善于倾听他人的心声。

4、学校要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并举

首先,要针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者和离异家庭中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因团体心理辅导每次可以接待多人,所以比个别心理辅导更加节省时间、更加经济;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能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当事人行为的更大改变。团体辅导为当事人提供了比个别心理辅导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经历的相似性可以使小组内成员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接受辅导,接受他人的帮助,寻求更多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增强抗挫能力。在辅导过程中:“榜样作用于模仿学习更有利于当事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们能通过感情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辅导和帮助其他学生,这样经验和感受的分担具有治疗性的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品质,更终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5、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同对家长的教育和劝说结合起来,家校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6)

近几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日益规范与普及,其中也开始广泛地应用游戏辅导技术。所谓 “游戏辅导”即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借助于游戏的内容,充分掌握个体的情绪、内心需求等,推动个人进行内省与表达,而且借助游戏的操练作用,帮助学生练习成长或者获得成长的一类辅导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游戏辅导,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借助游戏活动将个人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调节个人的紧张情绪,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团队意识。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1、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亲子游戏治疗是指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融入孩子与家长的治疗方法,在专注的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家长协助自己具有行为或者情绪问题的孩子,使其逐渐发生转变的过程。在教育不断发展的状况下,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家校合作逐渐变成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亲子游戏中,学校的辅导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参与孩子活动,同时借助游戏过程帮助孩子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可以使孩子增加感觉印象,解决其问题行为,并增加其与家长的亲密关系。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孩子能体验生活,学会如何独立思考与有效地处理问题。

2、借助心理游戏实施心理教学。在团体中,心理游戏可以提供心理学面上的指导。其借助于团体当中人际的交互作用,使得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学习与观察,从而不断地认识、探讨与接纳自我,有效地协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心理游戏具有多种形式,在很多书籍中都有介绍游戏活动的内容。例如,在由徐光兴编著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这一本书中,就详细地介绍了游戏活动。同时也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把诸多游戏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在上课之前借助心理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心理游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结束时借助心理游戏丰富学生的情感。有效的游戏活动可以充分调节学生的情绪,实现其自我发展,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在科学的心理游戏辅导的作用下,学生能够在更加平等、和谐以及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同时可以借助游戏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地应用游戏辅导,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个性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3、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所谓沙盘游戏即为借助玩具以及白沙开展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基于治疗师的全程陪伴,来访者会处于一个受保护以及自由的空间内,借助于塑料沙盘内放置的沙子以及内设置的缩微模具,按照个体的本身状态创建出与之对应的外部世界。在保护与自由、发展与治愈、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来访者能够不断地成长与康复。欧美地区已经广泛地运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治疗。现在国内的很多小学也开始运用此项技术,同时学生都非常喜欢此技术。根据校园实践表明,沙盘游戏不但能够有效地应用在个人辅导当中的成长发展、创伤治愈和修复以及学习困难等方面,同时也能够运用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提升自信心、班级建设以及交流等方面。此项技术的基本理念为:在沙子自指缝间逐渐滑落的过程中,游戏者内心易于出现异动,沙子凭借其可塑性以及流动性,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克服语言表达障碍,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与性格习惯,提高其自信心。

三、开展游戏辅导的注意事项

2、围绕辅导目标,注重实效。辅导的实效是重视情趣以及动感的基础。游戏主要是服务于辅导目标,所以游戏的设计过程必须要紧紧地围绕辅导目标进行。在充满动感以及趣味的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不能受制于学生的参与“热情”,而是要充分围绕辅导目标去选编游戏,同时也不能在游戏辅导中受制于学生的“热闹”,而是要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

一、高校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和学生联系更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生进入校园的位老师,与学生联系更密切,学生愿意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倾诉,学生更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辅导员会陪伴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与生接近,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辅导员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快捷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

3、年龄方面的独特优势

高校辅导员大多数都是刚参加工作、学历次为硕士的年轻教师,他们求学期间大部分是学生干部,积累了不少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当角色转变为教师时,更能理解学生在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生的困扰,跟学生比较容易沟通,擅长利用网络和学生交流,工作更具亲和力,可使工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1、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3]

从新生入学开始,开展心理调查,建立个人心理及健康档案,及时存档,时刻关注生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并对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帮助。新生入学后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调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适应问题,他们可能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感。考上后,失去求学动力、目标未定,另外少了父母和老师的督促,有些新生可能会放纵自己。不适应的学习方法、方式,很多新生进入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常使一些大一新生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给后续年级留下“后遗症”。辅导员应帮助他们缩短转变过程、消除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生活。另外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来更新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2、关注贫困生

贫困生约占班级人数的30%,特困生约占学生人数的10%,因此关注贫困生应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在校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其它的一些开支,一年每个生花费约一万,完成学业近四万,在一些发达的城,学费及消费标准更高,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目前来自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不止一个学生在校就读,高额的学费让这些家庭不堪负重,党和政策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高校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目前,贫困生一般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贫困生学费得到解决后,还有生活问题,由于贫困,不少贫困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和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外人很难想像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为拿奖学金,为此,他们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出现了障碍。贫困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

辅导员和学生关系更密切,针对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教育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使同学明白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可以用双手改变家庭现状回报父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受资助的同学,教育他们要有感恩之心,有能力时回报社会。

3、关心残疾学生

残疾学生由于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一方面,由于身体残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困难,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遭受挫折,外界刺激敏感,若受到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很容易产生无助、无用、自卑等心理,他们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又缺乏主动接近别人的勇气,甚至回避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轻生。尤其是当残疾者在坐、立、行走、穿衣、等方面困难较大,更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身体残疾的学生一般性格都比较孤僻、内向、封闭、自卑等,容易心理失衡,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辅导员应关注他们的进步,发动班级学生多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相互尊重的意识,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建立一种融洽的同学关系。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提高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其陷入自我封闭的圈子。以榜样的奋斗历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与困难抗争,更终取得成功。

4、关注家庭发生突发事件的学生

生在校四年期间,有个别学生家庭会发生突发事件,如父母一方自然死亡、意外事故或学生之间比较亲密的人去世,都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会造成不良影响。辅导员应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尽快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另外,由于社会发展,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冲击,离婚率逐年增高,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面临着教养失衡问题,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孩子心理出现异常,这些孩子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里,他们的身心健康受不同程度的家庭环境影响。辅导员应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单亲家庭的事实,平衡他们的心理,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辅导员和家庭携起手来,共同给这些学生关爱,尽量减少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创伤,消除心理异常。对他们做的对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对的地方给予指正,克服敏感心理。只要科学的引导,单亲家庭的孩子同样可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5、关注沉迷网络学生

随着时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天下事,工作之余可以上网娱乐、网上购物等,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诱惑力,网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广大的学生,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成绩急剧下降,多门课亮“红灯”,甚至退学,很多学生玩后感到极度空虚,充满负罪感,长时间如此会形成抑郁症,严重的甚至造成悲剧。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多种,青年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在现实社会中,只有部分人被肯定,网络是一个多元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能够提供他们所想要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在逃避现实,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辅导员应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应对网络,对于沉迷网络的学生,及时说服、教育,关注其到课率,跟进追踪直至正常。

6、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生心理问题跟社会、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等有关。一般都和家庭有很大关系,如单亲家庭等。辅导员应取得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家长比较了解学生,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他们比较清楚,这样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做学生工作就容易的多。另外有些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外面上学,和家长沟通较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的症状后,可以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7、充分依靠班委,及时处理学生问题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级学生干部,建立一支能力强的班委。班级干部,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他们分布在班级里各个宿舍,生活在同学们之中,对同学们的情况更了解。辅导员可以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为贫困生认定作为参考依据。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及突发事件,班委能及时向辅导员报告,得到快速解决,使问题更小化。应对好突发事件,辅导员除了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开阔的胸襟等人格品质以外,在个人能力要求上还需要具备统揽全局力、快速反应力、良好的心理稳定力、敏锐判断力、科学决策力、果敢执行力和善后处理力[4]。

8、多种渠道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辅导员不仅要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部分学生思想问题发生的规律性阶段,如:大一时会出现不适应生活和跟同学相处不融洽的问题;大二容易出现学习与工作、情感与恋爱问题;到大三大四时就会出现就业问题。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储备是高校辅导员做好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5],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2]王慧琳。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9 年 06 月169 期:51-54、

[3]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9期:76-79、

章 学校心理学概述

名词解释:

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者对某个特定的对象——心理求助者在自我成长、人格、适应等问题上予以心理援助,使其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得到更好发展的一种心理学应用性技术。

作品法:是让心理患者通过日记、作文、自叙文或象征作品只有表现其思想、倾向、性格、情感发展等内容。

案例讨论法:是指几个地区或专注机构的心理集中起来开讨论会。其中一个人来举出某个案例,大家一起探讨此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客观因素、处理治疗方法。

第二章 学校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名词解释:

1、介入: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援助,或者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地干预,使得他们在学校教育的正常轨道上发展。

简答或论述:

1、学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构成:

首先,是关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心理学基础理论。

其次,是关于学校教育的基础理论。

2、学校心理辅导的“三次介入”理论:

次,发展性心理辅导。

第二次,预防性心理辅导。

适应问题又可分为行为问题和人格问题;

成长与发展问题主要是关于儿童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问题。

4、学校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五大原理:

(一)综合性、发展性的原理;

(四)教育性和人性的原理;

(五)从“矫治的心理辅导”到“培育的心理辅导”的原理。

5、学校心理辅导的教育特征:

,学校心理辅导通过开设专门课程或选修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与生活技能的训练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第二,学校心理辅导对学校不适应,问题行为的等进行积极的预防,尽量消除其发生的根源。

第四,学校心理辅导需要全体教务人员协同作战,配合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学校心理辅导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问题和适应问题。

第六,学校心理辅导中存在着守密义务和伦理道德问题。

保守秘密是有一定界限的,在面对以下情况时,可以解除守密义务:

1)当学生有自杀念头,企图自杀时;

2)当事人有伤害甚至杀害其他人的倾向时;

4)当事人有虐待幼儿的变态人格时。

论述题:

谈谈你对学校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五大原理的看法:

(一)综合性、发展性的原理;

作为一个教育者、指导者,必须常常自问:我的人生观是什么,我的认知观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四)教育性和人性的原理;

教育性:指导者、教育者对被指导者、受教育者的关系。

人性:作为平等的个人对个人的关系。

学校心理辅导中,师生关系、教育性和人性三者应该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五)从“矫治的心理辅导”到“培育的心理辅导”的原理。

培育的心理辅导内容:一是教与学的心理辅导,二是学校适应的心理辅导;三是升学、毕业的心理辅导;四是班级工作的心理辅导;五是学生生活的心理辅导;六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心理辅导。

(以上原理每点2分,自己理解和看法3分)

简答和论述:

1、学校心理辅导组织和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个次:

2、巴顿对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特点做的界定

此职业界定为三种工作类型:

,作为心理测量员,能区分弱智儿童和学习困难儿童,能对待特殊儿童进行鉴别,诊断并汇报结果。

心理辅导教师的任务:

3)协调学校工作,

4)调查研究。

教育改革的建议包括:

2)为教师的教育心理业务进修提供信息。

3、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我国)

1)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有爱心

3)有奉献精神

4)有宽大的胸怀

5)沉着,、冷静、耐心

6)有敏锐的感受性

7)有较强的理解力

8)有良好的语言表现力

9)有责任感

10)身心健康

1)在校内的位置,

,尽量避免将其设在有许多孩子活动的场所,或在教集中的地方。

,色彩沉着、安定、温暖,避免过分刺激,采光和照明适中。

第四,保持隐秘性。外的声音要遮断,防止操场和走廊上的噪音干扰,窗户装置以两重窗为好。

4)其他

a 内要配置学生饮水用具及盥洗场所。

b 适当的配置图书、资料、录像等教育用品。

c 智力测量和心理测量的用具要整理有序。

名词解释:

抵抗:

转移:

逆转移:

简答

接受、反应、支持和提问

,重点不在于马上解决问题,而应是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第二,注意对问题概要的理解,要发现主诉问题的背后问题,如学生情绪烦躁、觉睡不好、学习搞不好等

时间方面的行为;空间方面的行为;身体语言状况;观察来谈者是否有反复行为、意图行为、接触行为,以及行为和接触的部位、方向

二、面接的中断:

导致中断的原因:

对策:

三、面接的终结:

其标志为:当事人主诉问题基本解决;

当事人主诉问题没有解决,但当事人的情绪得到了根本的解放,有了自我理解,并准备迎接新的生活和体验。

主诉问题是否已解决比较难判断,但是当事人找到了将来的发展方向,这对其以后的生活及心理统合能够起到支撑作用。

3)面接结束后的追踪调查:

,调查的对象,分个人和团体两种

通过电话进行追踪调查,定期询问当事人的发展状况;

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可以通过函寄的方式送达。

第四,对追踪调查结果的灵活运用。

其理论核心是发展的自我成长观。

第二,来谈者的个体内部具有自我成长潜力和自我实现的倾向,心理要引导,而不是破坏;

第二,人格中心接近派(自我心理学认为外界事务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形成“现象的场”,进而规定人的行为。)

第二,在倾听当事人倾诉时,既要倾听其语言,又要观察其非语言行为,如表情、身体特征、姿态特征等等。

第四,解释的顺序一般是,先解释行为类型,再解释行为内涵,更后找出行为原因。

9、行为疗法:

是利用学习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原理解决人的不适应问题,使人的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心理疗法。

10、行为疗法的常用技术:

1)系统脱敏 2)渐进的接近 3)社会技能训练 4)参与造型技术;

12、行为疗法的重点的技法介绍:

,系统脱敏

第二,自律训练法;

第五章 学校心理测量与诊断技术

1、如何选择心里测量量表:

2)效度

3)信度

4)客观性

5)实用性

6)计分的容易性

7)经济性

2、进入心理测量的技术:

(一)测量方法——为使学生感到安心,之前先可以进行一些轻松的谈话或者活动;(二)测量时间——学校的话,更好是在上午,

(四)准备工作——测量用纸、工具要备齐,铅笔要多备几支等

3、学校心里诊断要抓住的五大因素:

1)身体的因素

2)智力因素

3)人格、情绪的因素

4)环境的因素

5)体质的因素

4、学习、学业问题的心理测量:

1)智力测量;

2)基础学力测量;

3)学习能力测量;

4)学习不适应的心理测量;

5)性格测量;

5、适应性测量和发展性测量的区别:

目的

特点

适应性测量

对其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诊断

发现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情绪、社会生活、

身体状况的影响

发展性测量

判断有无发展性问题,即

正常的或异常的发展以及

发展停滞或发展退化等

可及早发现,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6、学校适应问题的心理测量内容:

1)性格的适应、欲求测量

2)亲子关系、家庭环境测量

3)不安倾向、人际关系的测量

4)行为问题的预测性测量

5)发展性测量

7、比较题:

目的

特点

学习能力测量

通过测量发现经由学校教育、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技能如何

发现部分有心理障碍

或学习困难、厌学、学业不良的儿童

智力测量

发现智力与学习能力的关系以及智力和其他学习技能、适应等方面的关系

发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的关系,确定其非智力因素

性格测量

调查学业不良的原因,

发现有无自卑感或神经质

及不安倾向等

调查学生人格各个侧面的表现

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8、学校压力症:

儿童、青少年在日常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受到一种威胁性刺激,想从这种环境中摆脱出来而感到的不快感、恐惧感以及出汗与心跳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反应状况。

9、弱智或又称智力精神发育迟滞:

10、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的诊断:

LD(上学习困难的一种简称)或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要领:

,因身心发展迟缓或障碍而导致的学习机能障碍。

第二,认知-信息处理过程的机能不全或缺陷。

第四,具体各学科的学习困难表现。

第五,由学习困难而派生出的二次性心理障碍-情绪、行为方面的不适应状况。

11、语言发展障碍的诊断:

语言发展障碍属于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交往中意思交流的障碍。语言是由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构成的“语言环”来表现的。

对常见的儿童语言障碍的诊断如下:

类型:表述性语言障碍

第二类型:接受和表达混合性语言障碍

第四类型:口吃症

第五类型:非定型意思交流障碍。

12、不良行为的诊断:

,学校环境。

第二,社区环境。

第四,T-G性格测量中,社会适应性和情绪安定个项目得分显著低下。

第五,性格特征中极端性、神经质和自我否定的概念明显。

,语言、表情、情绪表现异常。

第二,身体、感觉表现异常。

第四,活动、行为表现异常。

14、不适应:

是指个人与环境不调和,处于生活的危机之中。

就是这一“语言反馈系统”的构造中某个环节出了故障,使这一系统的反应——运动迟缓或受阻,于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特征的语言障碍问题。

16、语言环(语言的反馈系统):

是指通过视觉或听觉器官所接受的语言刺激,从人体神经末梢向中枢神经传送,称之为“输入”,从中枢神经再向神经末梢传送有关命令,并产生语言的表述,称之为“输出”,这两方面构成的语言环,又称之为“语言的反馈系统”。

日记是一种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很重要的方法。

日记的种类分以下几种;

一、个人日记:1)儿童日记;2)中学生日记;3)青春日记。2、3可称为“成长的烦恼”生活记录

二、生活日记:记录日常生活

三、集体日记:以班级为主体,学生之间的轮流执笔,教师也加入其中,或执笔抒怀或红笔批注。

另一种集体日记称为友人组合日记,即两三知己之间的心理感情交流,教师不加入其中。

树木人格测量法、人物画测量法和风景构成描绘测量法。

20、剪贴作品理解测量法(自己看书去理解一下下)

1、学习心理辅导的内涵发展阶段:

阶段,是在30年代前。

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2、学习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

二,是培养学生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创新的学习能力;

四,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进行心理辅导;

五,及时发现阻碍学习进展的因素

六,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配合日常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诊断性和形成性的评价。

3、创新能力的因素和阻碍:

日本心理学家恩田等认为创造性思考由以下四个因素组成:

流畅性、柔软性、独特性、具体性。

在以上四个因素中,独特性更重要。

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考的培养也由一些阻碍因素,主要有五方面:

,认知上的障碍。

第二,文化上的障碍。

第四,人格上的障碍。

第五,教育上的障碍。

4、学习评价体系:

由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价活动三方面要素构成。

5、诊断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短期的诊断性评价方法,主要分三种:

一是在学习新的知识,新的学科内容时,对学生预备性知识、技能、即先行的学习能力的诊断。

二是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以及对新的学科知识的了解多少,进行事先的确认。

三是对学生学习样式、学习类型进行心理测量

长期的诊断性评价有来两种:

一是,对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理解能力的诊断评价,其中包括必要的智力测量、标准学习能力测量和学习成绩测量等。

二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意志等性格特征方面的诊断,以发现学习困难问题产生的结症。

6、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法有问答法、观察评定法、报告法和作品展示法等。

7、诊断性评价:

是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学生已具备的必要的学习能力、兴趣、态度,包括已具有的基础知识、技能等各种教学信息,使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建立在学生的适应性和能力的基础上,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教育手段。

8、形成性评价:

9、学习困难:

儿童的学习活动不能达到与其实足年龄相应的教育程度水平,其学业成绩、技能、知识发展受到明显的损害。

1)协助教师要做好学习辅导工作:

,老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学生的智力。

第二,正确评价和认识智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第四,积极帮助学生来发展自己的潜能。

第五,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第六,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

,对学习动机的辅导。

第二,懂得激励作用。

第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五,对考试焦虑心理的辅导。

11、创造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思考柔软性训练:

1)从固定的思中解放出来;

2)思考方向的变换

第二,创造思维的训练:

1)KJ法

2)NM法

3)等价迁移思考法

12、学习困难儿童的三个次:

次,是缺乏学习的意愿和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敢兴趣而造成的学习困难,称之为厌学症。

第二次,是学业不振,这类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和动机,由于学习的不适应造成成绩不好,称之为恐学症。

学习障碍(LD)学生智力在弱智边缘,且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平衡,这与中枢神经机能异常有

指有学习欲望,但学业成绩不高,常常处于受挫状态,由此引起的学习自信心丧失。

14、学习障碍:

听、说、读、写、思考和计算等能力方面有缺陷,特别是在语言方面的表达,写作、理解和使用上,以及在心理上有一项或数项明确障碍的儿童。

1)学科辅导;2)生活辅导;3)心理辅导;

16、学习障碍的诊断和辅导:

诊断的次有三:

次,是进行行为观察和心理测量。

第二次,是根据具体案例进行个别、特殊的学习能力诊断,对学习障碍的类型进行识别。

措施——

,是针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特别教材、教学用具的开发;

第二,在读写、计算、认知等具体的各个学科中,设计特别的学习课程

第四,要对学习障碍儿童进行感觉统合治疗,改善他们的大脑反应机能

第五,开发学习障碍儿童的潜在学习能力。

1、学校压力症:

儿童、青少年在日常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受到一种威胁性刺激,想从这种环境中摆脱出来而感到的不快感、恐惧感以及出汗与心跳数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反应状况叫学校压力症。

2、学习不适应问题的类型和表现

主要表现为两大类:

兴奋型和抑制型。

兴奋型以学习或考试焦虑症为主;抑制型以厌学症为主。两种状态对学生身心健康都会造成损害。

3、考试焦虑症:

是一种特定的对学习紧张、不安、担忧的心理压力反应它集中表现为对考试情境的一种类似神经症性的紧张、担忧的反应,主要起源于日常学习过程中对学目标把握不大因而缺乏自信,使学习的动机和心理受到威胁和抑制。

4、对学生不适应问题的心理辅导:

对学生学习不适应问题中的厌学症、缺乏学习动机、忧郁、有无力感的儿童、青少年的辅导方法如下:

首先,要早期发现问题。

其次,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功感,多鼓励、少批评,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再次,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分小步子、小阶段地完成学习目标。

更后,调整学习环境。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来改善。

5、问题行为:

在临床心理学上也称为行为障碍,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那些妨碍人格的良性形成、学习能力的正常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某种麻烦的行为。

6、问题行为的分类:

美国,五类:

,学校学习不适应状态

第二,人际关系不良

第四,身心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无力感、抑郁和痛苦感

第五,与学校压力症有关的身心症状

我国心理学家将行为问题分类分为四类:

日本将此问题行为分为两类:反社会倾向的行为和神经倾向的行为

7、学校心理学研究人员对问题行为的认识:

五种认识——

,问题行为的“麻烦观”;

第二,问题行为的“异常观”;

第四,问题行为的“错误学习说”;

第五,问题行为的“发展课题说”

8、对问题行为的矫治:

2)自我概念、自我认知的改变;

3)培养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强化脆弱的人格;

4)适应行为的再学习;

5)发展的、预防的矫治。

9、对问题行为的辅导——06年简答

1)倾听、接受、共感的理解;

2)感情的净化、明确化;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制定新的适应性的行为目标

10、对考试焦虑现象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08年的简答略

11、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处理学校压力症时要注意的事项:

第二,当学生身心不适应,出现压力症状,应让他们到学校卫生“避难”,或回家休息,教师不要在精神上过分激励、促使学生奋发努力,即“逼得太紧”。

第八章 学校精神卫生与心理临床

1、“情绪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情绪障碍——自我身体以及心理存在方面受到威胁,而急剧地引起心理、身体方面的动荡、混乱的状态,其主要表现为愤怒、恐惧、喜悦、爱情、悲伤、厌恶等情绪活动,所谓障碍就是指感情、情绪这些活动的混乱摩擦而引起的行为异常。

主要类型:

1)吸烟、酗酒;

2)神经性摄食障碍

3)偷窃行为

4)吸毒和药物依赖

2、神经症的主要类型:

1)不安神经症;

2)小儿歇斯底里症;

3)恐怖症;

4)强迫症;

3、“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和类型:

1)破瓜型;

2)紧张型;

3)妄想型;

,早期危机介入。

第二,发现当事人有自杀心里念头时,心理辅导教师不能遵循保守秘密义务,要及时通知家庭。社会和各方面、协调做好转化工作。

第四,及早对其生活环境做出调整,尽量消除不理因素,降低当事人的情绪压力。

第五,可给当事人几个随时可以拨打的电话码,便于紧急时联系。

5、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早期发现后应立即进行精神治疗。

6、自杀心理分析:

第二,唯求一死的反面是希望被救助,但被救助的道如被堵住、封闭,则当事人孤独感会更加强烈,易产生自杀行为。

1、青春期危机的概念:

从心理学上看,在整个精神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阶段发展为了另一个新的精神阶段过渡的中间期。在这个过渡的中间期里,旧有的精神体系缺乏其解决问 题的有效性,而新的精神体系尚未完全构成,因而处于一种危险的不安全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中,个体的成长、成熟会遇到各种困难,也是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应问 题和障碍容易出现的时期。

2、生的心理特征:

,价值观的多样化。

现代生对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或意识形态倾倒的状况已经少见了,他们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判断和对现实的体验,从中形成自我价值取向。

第二,对人际关系的敏感;

但人有时候必须通过苦恼、不安、痛苦,通过克服深刻的心理危机才能成长起来,才能将自我的精神境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次。

3、生活的几种主要不适应问题:

两个问题:

,学生无力症候群;

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副业化倾向”

另一种是神经性冷漠症

第二,新入学症侯群

4、生的精神卫生问题:

1)身心不适应问题;

2)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

3)神经症;

4)精神分裂症;

5)躁狂——抑郁症;

6)自杀。

中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形式:

1)个人心理面接;2)并行心理面接;3)协同心理面接;

2、亲子关系的概念和特点:07年简答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法定的血缘关系,同时也是指父母如何养育、对待子女,反过来又是如何对待、认识父母的这样一种互助的社会人际关系。

特点:一是互动性,即亲子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向前发展的;

二是阶段性,亲子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的发展又是具有阶段性的。

,儿童、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发展,在家庭生活中的适应问题等。

第二,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

第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

4、亲子关系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保姆林德的父母教育四维度:

,父母控制性维度。

第二,成熟性要求维度;

第四,支持性维度;

后来,他把亲子关系划分为四个类型:

1)权威型:高控制、高反应;

2)专制型:高控制、低反应;

3)宽容型:低控制、高反应;

4)放任型:低控制、低反应;

日本心理学家户川行男、品川不二郎等提出十类:

一、拒绝亲子关系:1)消极的拒绝型2)积极的拒绝型

二、支配的亲子关系:1)权威型2)野心型

三、过保护的亲子关系:1)干涉型2)不安型

四、服从的亲子关系: 1)溺爱型2)盲从型

五、矛盾、不一致的亲子关系:1)矛盾型2)不一致型

5、家庭类型与儿童不适应问题的关系:

,拒绝型的亲子关系;

在集体生活中攻击性强,逆反性、反抗性大,在学校中欺负别的学生的可能性大;

不合群,性格孤立,有自卑感;

对其今后智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过保护型的亲子关系;

会使儿童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性格表现教幼稚,不安度较高;

在集体生活中不适应,责任心不强,创造性不够;

身体往往比较虚弱。

性格混乱或性格内向,情绪消沉、易冲动,承受挫折能力差,在青春期中一旦遭受严重的心理挫折、失败,厌生、产生自杀的可能性大;

在集体生活中看到弱者,非常傲慢;看到强者,有非常卑屈,有吃软怕硬,或神经症性格倾向。

第四,矛盾型的亲子关系;

易使性格外向的儿童说谎,言行不一,易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

而使性格内向的儿童猜疑心较强,有恐怖感对人有一种不信任感,对父母采取两面派手段;

第五,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

使儿童比较自私,自我中心强,没有责任心,产生强烈的攻击行为;

情绪不稳定,猜疑心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性心理异常或在青少年期出现性的问题比较多。

更后,需要重要提到的是:亲子关系不仅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而且对父母的身心状态和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名词解释:

1、拒绝的亲子关系:

是指父母在子女的教养在感情上或态度上表现出拒绝倾向。

2、支配的亲子关系:

是指父母对孩子支配过头,把孩子当成父母的所有物,想用绝对权力去统治子女。

3、过保护的亲子关系:

指为孩子担心、不安、恐怖,经常想用过份的保护去消除这种不安感情。

4、服从的亲子关系;

指对孩子的要求和意见,不管是什么都无条件接受,并以此感到满足的父母。

5、矛盾、不一致的亲子关系;

指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前后矛盾或父母之间的教育态度不一致。

6、安全型依恋:

是指子女和父母相互信赖、相互依赖,亲密性强,标致着父母有安全感,子女也有安全感,属健康型依恋。

7、回避型依恋;

因害怕失去社会某种依存对象或避免感情不安,而采取的亲子依恋来补偿内心感情的失落等。

8、反抗型依恋;

子女对父母有敌意、不安、想自立,又不能脱离父母影响,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存在强烈的矛盾感,是一种不良依恋。

9、混乱型依恋;

表现在自我对他人交往沟通极其消极,对父母一方依恋特别强烈,具有焦虑、不安情绪。

刘泓杉 羿 聪 陈淳琳 魏 军

:为探究家长教育焦虑对其学业沟通及心理控制的影响及亲子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本文对268名北京门头沟区初一与高一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两轮问卷追踪调查(间隔时间四个月)。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家长教育焦虑正向预测其四个月后的心理控制行为;亲子关系调节了家长教育焦虑对学业沟通行为的预测效应:当亲子关系较差时,家长教育焦虑水平越高,四个月后家长的学业沟通行为越多;但亲子关系较好时,家长教育焦虑与学业沟通行为无显著关联。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缓冲家长教育焦虑对消极教养行为的消极影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营造相互支持、信任的亲子关系氛围。

关键词:家长教育焦虑 家长学业沟通 心理控制 亲子关系

羿聪/清安康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陈淳琳/清安康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魏军(通讯作者)/清安康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引言

近半个世纪以来,家庭与儿童发展领域的众多研究者一直强调家庭教养对儿童发展、父母发展以及家庭功能的重要性。[1][2]然而,对于家庭教养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的研究仍有待深化和拓展。Darling和Steinberg的教养整合模型(Integrative Model of Parenting)指出,家长在特定教养领域内的参与行为和参与方式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养类型,共同影响家庭成员的发展。对于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家长的参与行为主要体现在子女的教育领域。[3]作为教育参与的主要类型,家长与子女的学业沟通行为能够促进其学业适应。[4]家长的教育参与行为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同样与其参与的方式紧密相关。比如,中学生家长以低心理控制的方式参与子女的学业,可以减少子女的消极情绪。[5]由此可见,关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沟通行为和心理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长教育焦虑与学业沟通行为

(二)家长教育焦虑与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指家长通过引发内疚感、撤回关爱、施加权威等方式侵入子女的内心世界,使子女按照家长主张的方式进行思考、感受和活动,从而达到情感控制的目的。[20]基于Belsky的教养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 of Parenting),家长的教养方式受到家长心理资源、子女特征、压力与支持情境三方面的影响。首先,家长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与其教养方式直接关联。以往研究表明,家长的特质焦虑正向预测其消极教养行为与方式,体现在行为监视、对子女的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21][22][23]桑文华针对国内高考学生家长的研究结果显示,家长的焦虑水平与家长对子女的控制水平显著正向关联。[24]而家长在其他特定领域的焦虑也和其控制型的教养方式相关联。例如,研究者发现,西方家长对数学的焦虑正向预测了其控制型的教养方式。[25]其次,子女的表现对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具有一定影响。有研究指出,对于国内家长来说,子女学业成绩差时,家长的心理控制方式会相对更多。[26]当子女成绩差时,家长的教育期望偏差增大,教育焦虑水平也会增加,可能导致更多心理控制行为。[27]由此可以推测,家长对子女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的焦虑与其心理控制正向关联。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焦虑越多,其心理控制越多,但这一推断尚未得到研究证实。

(三)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

亲子关系是家庭系统的核心成分。Seginer在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父母教育参与的生态系统模型,将父母教育参与及其相关因素分为4个次系统:基于家庭的参与(微观系统)、基于学校的参与(中间系统)、影响父母参与的外部背景(外系统)、影响父母参与的种族和社会文化背景(宏观系统)。[28]微观系统主要指与教育相关的家庭氛围,而亲子关系作为家庭内部的情感联结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Belsky的教养过程模型同样指出了亲子关系与家庭支持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当家庭内支持越多、氛围越好时,父母的控制型教养方式越少。这表明亲子关系质量的高低与父母教育参与和教养方式有明显关联。以往研究指出,亲子关系越好,父母的学业参与行为越多,心理控制越少。[29]此外,亲子关系质量与父母的消极情绪表达(如敌意、悲伤等)负向关联[30],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较好的亲子关系质量能缓和父母的消极情绪,降低教育焦虑水平,而较差的亲子关系质量会加剧父母的消极情绪,增强父母的教育焦虑。因此,在亲子关系处于不同水平时,家长的教育焦虑水平可能不同,其学业沟通和心理控制水平也可能不同,家长教育焦虑对其学业沟通和心理控制的影响也可能不同。由此,亲子关系可能调节家长教育焦虑与其学业参与、心理控制之间的关系。当亲子关系较差时,家长与子女之间信任不足,家庭内部支持较少,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无法得到缓解,促使家长更多参与到子女的学业中去,并更多使用心理控制的方式来使子女努力学习。当亲子关系较好时,家庭内部的信任与支持会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由焦虑所引发的学业沟通可能会减少、心理控制的水平会更低。

综上所述,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借助两轮问卷追踪调查,我们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旨在探究家长的教育焦虑与其学业沟通、心理控制之间的关系及亲子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郊某所中学初一和高一年级的268名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初一和高一年级学生均处于对新学段的适应过程中,其家长的教育焦虑情况具有一定相似性,且学业负担相对不如其他年级繁重,选择这两个年级学生和家长进行追踪调查有利于减少样本流失。

(二)研究工具

1、家长教育焦虑量表

2、亲子关系量表

3、学业沟通量表

4、心理控制量表

5、人口学变量

(三)研究程序与统计分析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主试为经过培训的教育学与心理学专注人员。采用委托班发放线上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的指导语中说明测试目的并作出保密承诺。两次测试分别于2022年1月和5月实施,两次施测程序相同。

相比于线性回归方程,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还可一定程度排除自变量和因变量所含测量误差,使分析结果更为准确。[44]为进一步简化模型,提高模型统计检验力,本研究采用径分析法进行分析,主要使用SPSS24.0和Mplus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本研究中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轮测量中,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2个,个因子的变异解释率为33.32%,小于40%的临界标准。第二轮测量中,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4个,个因子的变异解释率为31.57%,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共同方法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三)家长教育焦虑对学业沟通和心理控制的预测效应

(四)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

(五)补充分析

在图1所示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控制了家长学业沟通从T1到T2的自回归效应,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补充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T1学业沟通对T2学业沟通的自回归效应后,家长教育焦虑、亲子关系以及这二者的交互项对T2学业沟通和心理控制的预测效应与原模型基本一致。仅T1亲子关系对T2学业沟通的预测效应变得不显著,β=0.06、p>0.05、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本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四、讨论

为了探究家长的教育焦虑与学业沟通、心理控制的关联及亲子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借助两轮问卷追踪调查,发现家长教育焦虑总体上虽不能预测其学业沟通行为,但能预测其心理控制行为。亲子关系总体上可以预测家长的学业沟通和心理控制行为。此外,亲子关系质量负向调节了家长教育焦虑对学业沟通行为的预测效应。本研究的发现对于促进家长的积极教养行为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教育焦虑显著正向预测其四个月后的心理控制水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45][46]教育焦虑伴随着压力与紧张,这会使得家长更多采用控制型教养方式。[47]子女的学业成功是国内家长重要的社会化目标和教育期望。[48]在教育焦虑驱使下,为更小化子女学业失败的风险,家长会更多尝试采用控制子女的想法、感受与行为的方式促使子女努力学习,即施加心理控制。此外,本研究发现,总体上家长教育焦虑无法预测其四个月后的学业沟通行为,反映出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沟通行为不仅取决于其对子女学业状况的关心和焦虑程度,还受到教育焦虑和亲子关系的交互作用。

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质量负向调节了家长教育焦虑对其四个月后学业沟通行为的预测效应,具体表现为:家长的教育焦虑对学业沟通行为的正向预测效应仅在亲子关系不好的条件下显著,亲子关系良好时,家长教育焦虑对学业沟通行为的预测效应不显著。亲子关系不好时,由于缺少亲子间的沟通和信任,家长在担忧子女学业上出现问题时,会显著增加学业沟通行为以督促子女学习。而亲子关系良好时,即使外部因素引发家长的教育焦虑,在亲子间信任和支持的缓冲作用下,家长的学业沟通行为可能会保持稳定。

但亲子关系未能显著调节家长教育焦虑对四个月后心理控制的预测效应。无论亲子关系质量高低,家长教育焦虑水平越高,其心理控制行为越多。国内传统教养观念历来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权威和控制,父母在与子女互动时多采取控制的方式,表现出较高的心理控制水平。[49][50]在亲子关系好的家庭中,出于对子女学业和教育的关心与爱,父母在参与子女学业的过程中可能会无形中干涉子女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而在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中,由于亲子间缺乏信任基础,父母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焦虑则会使父母采用入侵的方式参与到子女学业中,如直接替孩子做决策,严厉斥责孩子、管教孩子。尽管调节作用不显著,但亲子关系仍能负向预测家长的心理控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良好亲子关系的缓和与保护作用。[51]在当下教育焦虑盛行的时代,要预防或改善家长的消极教养方式、消除教育焦虑情绪的困扰,家长应该多关注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增加亲子间的交流、沟通与信任,营造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

五、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研究结果启示,中学生家长及学校要重视家长教育焦虑带来的不利影响,注意预防和缓解家长的过度焦虑,可从以下两点入手解决:,家校社协同合作,构建“减负共同体”,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在学校及社会场域内,学校和社会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到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现实意义。学校与社区在开展家庭教育相关工作时,可通过专家讲座、培训课程等活动,引导父母更新教养子女的观念与方式,减少由不科学教育观念(如片面关注学业成绩)带来的焦虑情绪,并且有意识觉察对子女教育焦虑的情况,习得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第二,构建亲密良好的亲子关系,建设家庭教育“缓冲带”。良好、温暖的亲子关系可以作为亲子双方面临压力时的一种保护因素,避免家长在焦虑情绪驱使下采取心理控制的方式强迫子女努力达到自己的教育期望,同时也有助于维持亲子间稳定持续的学业沟通。亲子关系构建需要亲子双方长期、持续的建设和维护。学校和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需要加强家长对亲子关系的重视,帮助家长习得针对中学生子女的沟通原则和技巧,多采取自主支持的方式与子女互动,为孩子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 LIU S,ZHANG D,WANG X,et al。A network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parenting: Linking coparenting, parenting styles,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rearing adolescent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22(4):786-800、

[12] 罗阳,刘雨航。“双减”中的父母教育焦虑:表征、原因及其应对[J]。教育与经济,2022(5):67-73、

[22] FRANCIS S E,MANLEY S。Parental beliefs about

anxiety as a mediator of parental overcontrol and adolescent anxiety[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022(10):2885-2902、

[26][45] WANG Q,CHAN H W,LIN L。Antecedents of Chinese parents’ autonomy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the interplay between parents’ self-development socialization goals and adolescents’ schoo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12(11):1442-1454、

[30] 左志宏,杜雨茜.3~6岁幼儿父母家庭情绪表达与亲子关系的关系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0(9):86-91、

[31] Wothke W。Longitudinal and multigroup modeling with missing data[M]//Little T D,Schnabel K U,Baumert J。Modeling longitudinal and multilevel data:Practical issues,applied approaches,and specific examples。New York:Psychology press,2000:205-224、

[39] CHAO R K。The parenting of immigrant chinese and european american mothers[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0(2):233-248、

[40] CHEUNGCSS,POMERANTZEM。 Parent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lear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s academic andemotional adjustment[J]。Child development,2011(3):932-950、

[41] KERR M, STATTIN H。What parents know,how they know it,and several forms of adolescent adjustment:further supportforareinterpretationof monitoring[J]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0(3):366- 380、

[43][48][49] NG F F Y,POMERANTZ E M, DENG C。Why are Chinese mothers more controlling than American mothers?“Mychildis my reportcard”[J]。 Child development,2014(1):355-369、

[44] 程开明。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6(10):22-25、

(责任编辑:李育倩)

“又何间焉”的“焉”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呢。出自先秦左丘明的曹刿论战。

原文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以上关于“中学生亲子关系心理学”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亲子关系心理健康”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